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这一类疫苗有14种,可预防15种疾病,主要有乙肝、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流脑等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除一类疫苗之外的其他疫苗,可用于儿童及成人,如水痘、流感等疫苗。
到底该不该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可靠的措施。例如,天花疫苗的全球普遍接种,使天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彻底消灭的烈性传染病;自从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之后,我国乙肝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历史实践证明,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接种疫苗是否安全?在我国,每一种疫苗都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批签发合格证。每种疫苗有一个在非冷藏环境下保证质量的时间极限,在出厂前都要做一个热稳定性试验。目前,世界上对温度最敏感的疫苗是脊灰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可以在37℃环境下坚持48小时仍可正常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近日指出,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因此接种疫苗安全风险非常低。另外,为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我国已建立较完善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那么,接种疫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首先,接种疫苗前应熟悉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对于正常人体来说,接种疫苗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但由于某些人体反应性不正常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可能对机体带来某些损害,甚至引起严重的异常反应。为避免这类副反应发生,在疫苗说明书中,都比较具体地规定了有某种疾患或处在某种特殊生理状态的人不能接种,这就是疫苗接种的禁忌症。禁忌症可分为一般禁忌症和特殊禁忌症。一般禁忌证是指适用于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证,既包括某些特殊的生理情况,比如在妊娠早期接种减毒活疫苗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也包括一些特殊病理情况,比如处于发热、过敏性体质、重症慢性疾患等病理状态时,接种疫苗可能加剧发热性疾病、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诱发和加重原有病情,因此,在这些病理状态下,均应慎重接种相关疫苗。特殊禁忌症是根据各种疫苗的性质,对该疫苗所规定的专门禁忌证。比如凡患有免疫缺陷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者,均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否则可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接种疫苗时应选择正规的疫苗接种机构。正规的疫苗接种机构必须具有国家卫生部门颁发的许可证书,并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扩大免疫疫苗免疫程序》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具体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不仅具备扎实技术素质,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疫苗接种时,选择一家合法正规的接种机构可以有效保障疫苗的接种效果和安全。
最后,接种疫苗后应正确识别正常反应和不良反应。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均为疫苗本身固有特性所引起,对肌体只会造成暂时性的生理功能障碍刺激,属于正常反应。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接种疫苗后出现局部感染、脓肿,或出现晕针甚至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属于异常反应,应尽快寻求治疗。(解放军疾控所免疫规划中心主任 刘京梅 主治医师 孙走南)
(黄 俊、罗莉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