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特别是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出汗会越来越多。然而,从中医的角度讲,适当出汗十分必要,但是要警惕异常出汗,因为它往往是身体出现问题的警报。 一般来讲,异常出汗有3种——
一是动不动就出汗,哪怕周围环境温度不高,也是一动弹就一身汗。这种情况是中医所说的“自汗”。这类人多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伴有疲惫、乏力、气短、胃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往往有此症状。治疗“自汗”可用黄芪、红枣、瘦猪肉等加水煎服。
二是半夜或者午睡的时候冒汗。虽然醒来的时候不再出汗,但是枕头、内衣甚至被褥,都可能被汗水湿透。这种现象就是中医学所说的“盗汗”。盗汗多因为阴虚所致,阴虚则阳亢,阴不驭阳,津液化为汗,沿经络流出体外。出现“盗汗”可用红枣(去核)、浮小麦煎汤,或者食用百合、雪梨、葡萄、莲子心、番茄、菠菜、山药、莲子、银耳等滋阴之品。
三是一半身体出汗,一半身体不出汗,即所谓的“偏汗”。偏汗包括两种情况,左侧或者右侧出汗,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这种情况多见于风湿、糖尿病以及偏瘫的患者。有些人如果忽然出现偏汗,且平时有语言吐字不清、肢体活动失灵的症状,要高度警惕中风的发作。中医认为偏汗是“气血不充、内夹寒饮”。所以可用羊肉、当归、生姜一起炖汤喝。
除此之外,生活中,我们还有些异常出汗也不得不警惕——
吃饭的时候脑袋上爱出汗。这种情况多是说明我们暴饮暴食,或者说吃饭速度过快。此时应该减少食量,慢慢吃。另外,身体虚弱的人也容易头上出汗,比如大病初愈的人、老年人和产后女性。这时候可以用黄芪泡水喝,或者用黄芪炖母鸡来吃。
手足心多汗而且大便不通,要考虑胃肠积热。这类人往往还会有牙龈肿痛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食用一些清凉之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也可服用中成药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平时畏寒怕冷的人一旦经常出汗,要考虑是不是冷汗。出汗之前,患者往往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症状。这提醒我们要温补肾阳,应多吃一些核桃、虾仁、韭菜、羊肉等。
(严大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