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讲解:寨卡病毒该如何防范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芸 刘金晶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9-07 08:27

近段时间,有一种病毒在南美洲疯狂肆虐,并且不断扩张侵袭“版图”。该病毒名叫“寨卡”,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南美地区已有25个国家暴发寨卡病毒感染疫情,巴西为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迄今已有150余万人感染。此外,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多个国家也都发现了该病毒感染病例。截至2月19日,我国已发现3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那么,寨卡病毒究竟是怎样一个“不速之客”?它从哪里而来?会不会在我国大规模暴发?该如何防范?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专门采访了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天俊

据姜天俊介绍,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是近亲。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科学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偶然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体内发现。寨卡病毒依据基因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在中非、东南亚和印度动物,尤其是猴子中广泛流行,偶尔感染人类,但症状比较轻微。2007年,该病毒首次跨越地理分布范围传播至太平洋岛国。2015年,美洲地区首次发现“寨卡”,并呈爆炸式传播趋势,截至目前,寨卡病毒已传播至整个美洲。

寨卡病毒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渠道相同,主要通过伊蚊叮咬而感染人类,极少数病例可能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该病毒感染的症状相对温和,很少致命,多数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寨卡热”,症状与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登革热非常相似,如发热、红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症状一般持续2至7天,不需要特别治疗也能自行康复。

“然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寨卡病毒感染可能与新生儿小头症和人类神经系统的格里巴利综合征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这种病毒很大程度上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从而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姜天俊介绍说,这种源于非洲的病毒自2014年首次登陆巴西以来,该国新生儿小头症病例明显增加。更为严重的是,2015年以来巴西出现新生儿小头症患者4000多例,而以往该国平均每年新生儿小头症的患者数量只有163例。巴西一项最新研究确认,寨卡病毒可在孕妇妊娠期间“穿透”胎盘,科研人员怀疑新生儿生理缺陷很大程度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有关。目前,包括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牙买加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建议本国女性推迟怀孕计划。美国、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发布针对寨卡病毒的旅行警告,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区域。

然而,目前尚无应对寨卡病毒的有效药物和疫苗,随着蚊媒广泛分布导致病毒的进一步国际扩散、新感染地区人群免疫力缺乏以及我国与疫情国家的密切商贸往来,输入性病例随时可能发生,但由于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为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并不会通过人和人传播,再加上目前我国正处于初春季,蚊媒密度较低,即使出现寨卡病毒输入病例,疫情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也低。

姜天俊建议,防控寨卡病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持警惕:一是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对于来自疫区的旅客要进行体温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与此同时,对寨卡病毒流行地区的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行李、邮件等要进行有效灭蚊处理;二是加大对前往疫情地区旅行人员寨卡病毒的防控宣传,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特别是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去这些地区旅行时,应注意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等;三是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特别是我国广东、海南、云南等南方沿海地区为伊蚊活动带,要积极开展灭蚊措施,清除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