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5月20日电(记者张建)记者20日从吉林大学获悉,该校陈启军教授团队针对恶性疟原虫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机理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研制疟疾疫苗提供了新的候选抗原,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据介绍,天然免疫反应是机体抵御病原侵害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也包括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以通过一种主动性死亡的方式将染色质及胞浆内的溶酶体颗粒一起释放到胞外,形成网状结构,以捕获并杀死病原微生物。这种网状结构被命名为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简称NETs)。多年来,有关疟原虫逃避人体先天性免疫的机制一直不很明确。
研究发现,所有疟原虫的基因组中都含有一个编码类似大肠杆菌的蛋白质,被命名为TatD-like DNase(简称TD)。TD的表达与虫体的致病力直接相关。致病力强的虫体表达TD的量显著高于致病力弱的虫体。缺失TD的疟原虫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NETs,而野生型疟原虫可以通过分泌TD到虫体外部,拮抗宿主的免疫系统,其功能可能包括抑制吞噬细胞的趋化和拮抗中性粒细胞释放的NETs。
研究人员还发现,经重组TD蛋白质免疫的小鼠对疟原虫的感染具有明显的抵抗力。该研究首次揭示了TD蛋白质作为疟原虫致病相关蛋白质,参与虫体逃避人体先天性免疫的清除作用,这对揭示疟原虫免疫逃避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制疟疾疫苗提供了新的候选抗原。
陈启军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人兽共患病的研究,尤其在疟疾和血吸虫病分子病理学、病原免疫逃避和致病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2015年曾作为瑞典诺贝尔委员会的特邀成果鉴定专家。陈启军教授这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海外合作项目资助,由吉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