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舌、颊、牙龈、腭、上颌窦等部位,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其次为腺源性上皮癌及未分化癌。舌癌的发病率位居口腔癌首位,依据国际抗癌联盟分类,舌前2/3 (舌体)舌癌属口腔癌;舌后1/3(舌根) 舌癌属口咽癌,多分化程度低。舌癌可以原发,也可由其他病变如白斑、红斑、扁平苔癣等转化而来。舌癌属高度恶性肿瘤,浸润性强,容易复发和早期转移,常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应高度重视舌癌的早期发现、预防以及规范化治疗。
1.舌癌的发病原因
舌癌的发病通常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因素有物理性因素、化学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因素等。物理性因素包括热、损伤、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放射线、长期慢性刺激等。例如锐利的牙尖、残冠边缘、不良修复体以及咬合创伤;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也可能引起继发性放射性癌。化学因素包括煤焦油、嚼槟榔、过量吸烟、饮酒等。研究发现,大量吸烟、饮酒者口腔癌发生率及死亡率明确高于不吸烟者,饮酒与烟草致癌有协同作用,烟油中含有苯芘、N-亚硝基哌啶等致癌物质。咀嚼烟叶比吸烟致癌的危险性更大。病毒是引起恶性肿瘤的生物性因素,例如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与与EB病毒有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证实人乳头瘤病毒与口腔癌、口咽癌的发病相关。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度,某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变化与口腔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例如A、B、E类维生素缺乏,硒、锗、铜、锌、或胡萝卜素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等。
与舌癌相关的内在因素有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免疫状态、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精神创伤或长期过度紧张可能破坏心理失衡,造成人体功能失调,促使肿瘤发生发展。机体的抗癌免疫反应通过免疫监视作用来实现,患有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容易发生癌肿。部分癌症患者有家族史,家族成员可能存在容易患癌的个体体质,遗传规律是以“易感性”方式表达出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体存在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外来因素作用下,如果癌基因被激活,或抑癌基因被抑制,则可能出现肿瘤。
此外,年龄、地区、种族、环境、生活习惯等与肿瘤发生也有关系。
2.舌癌临床上有哪些表现?
舌癌多发于40~60岁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多见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外观以溃疡型多见,也可呈菜花状。舌癌初期无明显不适,随着快速生长,会出现感染、坏死、癌臭、出血、疼痛等症状;肿瘤侵犯舌肌后,会出现舌运动障碍,影响说话、进食、吞咽等功能。舌癌晚期蔓延至邻近解剖区域,会出现舌体固定、剧烈疼痛,患者往往精神变差,营养不良,体重快速下降,呈恶病质表现,肿瘤发展到这个阶段往往会危及患者生命。
3.为什么舌癌容易发生转移?
舌体及舌根部有丰富的淋巴管,血液循环丰富,加之舌体因言语、进食频繁运动,舌癌常发生早期颈淋巴转移,也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多转移至肺部。
4.如何治疗舌癌?
舌癌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诉求、年龄、全身状况、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等因素。一般来讲,对于位于舌前2/3的小范围病变,首选手术扩大切除。对于体积较大、波及邻近解剖区域的中等或大范围病变,在肿瘤扩大切除后,往往需要应用局部组织瓣或从身体其他部位获取的远位组织瓣修复肿瘤切除后造成的缺损,以恢复舌体的外形和功能。对于累及口底、下颌骨的病变,还需切除邻近的腺体、下颌骨等。由于舌癌的高淋巴结转移率,除了原发灶扩大切除外,通常需要行同期选择性或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除少数早期小范围肿瘤选择单纯手术切除外,多数舌癌的治疗选择以手术切除为主,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低温治疗、高温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为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部分侵犯范围过于广泛的肿瘤也可考虑先行化疗或放疗,待病变被初步控制,体积缩小后再行手术,有利于功能的保留,降低局部复发率。波及舌根、口咽部的舌癌多数分化程度低,对放射治疗较敏感,如果病变范围大,难以切除干净,也可考虑优先选择同期放疗、化疗,根据疗效评估是否需要后期手术。对于因各种原因失去手术机会,难以彻底切除或已发生肺转移的舌癌,合理应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少数肿瘤发展迅猛,病变大范围浸润和转移,极度衰弱、恶病质或高龄的患者,在现有的治疗技术已无法控制病情的情况下,应考虑放弃积极治疗,以临终关怀为主,给予心理抚慰、营养支持、止痛等姑息治疗。
5.目前舌癌的治疗存在哪些误区?
早期舌癌的治疗效果远远好于中晚期,对患者的病史研究发现,相当多的患者在被诊断为口腔癌以前已发现病损较长时间,或者经历过各种不合理治疗,延误了治疗时机。目前舌癌防治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患者出现口腔病变后重视不够,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自己买药吃,在无法控制后才去医院就诊;二是部分非专科医生对早期舌癌或癌前病损认识不足,可能出现漏诊、误诊等;三是惧怕手术,认为手术会伤元气,盲目相信广告上宣传的各种抗癌药、无创伤不开刀的治癌新技术,部分已经诊断为舌癌的患者在没有经过多学科会诊、病情分析的情况下,首先进行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导致病变由早期发展到中晚期。依据国际抗癌联盟的指导规范,目前多数舌癌的治疗原则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能够在安全边界彻底切除的病变,外科手术应视为综合序列治疗的第一步。历史上大范围舌癌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原因之一是修复重建水平不足,医生担心大范围切除后对患者功能的影响,切除肿瘤时因有所顾忌而难以扩大到安全边界。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口腔癌修复重建方面的设计、操作技术水平已与国际接轨。肿瘤外科加上完善的多学科治疗团队,舌癌的治疗越来越规范。尽管如此,在涉及到大范围肿瘤及组织切除时,医疗团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尤其是半舌以上以及口底、颌骨切除后即使修复重建很成功,患者的语言、进食、吞咽、咀嚼等功能较之术前仍然会有较明显的下降,感觉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例如局部麻木和不适是较常见的现象。这也是患者及家属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手术以前应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6.舌癌能够治愈吗?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义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正常组织细胞发生变异、转化为肿瘤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能在肿瘤快速进展、失去控制前发现并及时处理,相当多的恶性肿瘤有望治愈。临床上预后较差、危及患者生命的多数是病程进入中、晚期,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的舌癌。对于舌癌的治疗结果,患者一方面要克服恐癌心理,不要盲目悲观;另一方面也不能期望值过高,要求舌癌一定能治愈。舌癌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就诊时病变发展到哪个阶段以及患者体质等因素,治愈舌癌是医生与患者的共同愿望,但是对于无法治愈的病变,应尊重生命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坦然面对,以延长生命、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
7.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舌癌?
首先要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例如保持口腔卫生,减少口腔黏膜感染细菌、病毒的机会;及时处理边缘锐利的残根、残冠,磨平锐利的牙尖,拆除不良修复体,避免其对口腔黏膜的慢性损伤和刺激;改变不良习惯,如咀嚼摈榔、烟草等;保持膳食平衡,避免营养不良或过度;不要长期吃过烫或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吸烟、过量饮酒;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也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原发性舌癌早期多表现为较表浅的糜烂或溃疡,可伴有疼痛,患者常误以为是“上火”或普通溃疡,应用消炎止痛药物治疗。此类溃疡如果久治不愈,则应高度怀疑舌癌,应及时切取活检,行组织病理检查。还有一类病变是癌前病损,世界卫生组织对癌前病损的定义是:一种已有形态学上改变的组织,它较其他外观相应正常的组织具有更大的发癌的可能。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癌前病损是白斑和红斑,白斑的癌变率一般在5%左右;红斑癌变率更高,临床上发现,80%红斑患者病理切片证实为浸润癌或原位癌;扁平苔藓也是一类较常见的癌前病损,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糜烂型、萎缩型扁平苔藓,癌变可能性较大;其他的癌前状态还有黏膜下纤维样变、盘状红斑狼疮、上皮过度角化等。癌前病损病程往往持续数年甚至10余年以上,在进行黏膜病相应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病变快速增生或破溃、浸润性生长,则应立即考虑癌变可能性并切取活检,明确诊断。
高感或易感人群可早期筛查、定期体检。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尿或其他体液中可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称为“肿瘤标志物”,多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和释放。目前舌癌尚无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现有的肿瘤筛查检测项目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重要的监测手段仍然是依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以下人群需要早期、定期监测:40~60岁的成年人,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大;长期抽烟、酗酒者;有肿瘤家族史、遗传性易感病人;特殊职业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或者放射线者;口腔卫生差,有口腔黏膜慢性感染或损伤者;口腔黏膜溃疡长期不愈合者;已明确有癌前病损者。
结语:
对于舌癌的防治,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我国人口众多,肿瘤专科医生短缺,目前在口腔癌的全面监测、早期发现方面尚难以大规模展开。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防癌普查及易感人群监测力度,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肿瘤防治工作。广大群众也需从不同渠道主动学习肿瘤相关知识,口腔癌易感人群应选择到肿瘤防治经验的丰富的口腔医院、肿瘤医院、综合医院的头颈外科进行肿瘤相关检查。目前国家对癌症防治工作越来越重视,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推进,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肿瘤相关知识的普及,舌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