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未经证实的民间偏方——不具有科学性
除了“教你怎么吃变白”之类美容瘦身内容外,还有所谓的“糖尿病奇方”“神奇的民间秘方”“中医养生八大奇方”。张先生的父亲患有脑血栓,他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微信,说取一个半柠檬、两大块姜、三瓣蒜和一小瓶苹果醋,将蒜头、姜去皮切小片榨汁,再加入柠檬汁与苹果醋放入瓦罐,大火烧开,小火慢煮后,将汁液放入冰箱冷藏,每天早饭前空腹服用一汤匙,可以清理血栓,再严重的堵塞都能疏通。事实是苹果醋中含的醋酸的确可以起到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的作用,对于血管硬化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仅仅能够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的症状,并不能起到根本的治疗效果。
三、捏造功效——博取眼球
不少微信公众号为了提高点击率而不断找寻一些奇效、有新意的“养生秘诀”。比如雾霾天时,在朋友圈经常看到的“古人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现代医学上要证明某项疗法安全合理、行之有效,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而古代又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的研究,有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这些说法听起来是多么荒唐可笑。但只要和“抗雾霾”挂起钩来,这类文章就会特别吸引眼球。前面提到的关于酸碱体质的贴子也被证实没有科学依据,无论一个人是健康还是有病,他的体液和血液PH值都在7.35-7.45之间。
归根结底,老百姓想要了解养生知识是件好事,但针对微信上的所谓“养生”知识,抱着娱乐心态看看也就罢了,深信不疑、照本宣科是万万不得的。对于没有注明出处的健康养生信息尤其不要相信,更不要去尝试。对于一些食用的偏方,应先向专业医生咨询后再服用。若身体有不适,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如果想获取养生知识,应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可以收看电视上一些专家节目,或关注一些知名营养专家的书籍、微信等。要知道,养生涵盖生活习惯、身体锻炼等多方面的因素,与其动动手指转载微信上的“养生奇文”,真不如心情舒畅、多锻炼身体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