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宝塔糖”这三个字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记,也是孩提时代为数不多的服药乐事。要知道,解放初期蛔虫病在我国是一种城市与农村都大面积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疾病,而宝塔糖是专门用于驱除蛔虫的药剂,它是从菊科植物蛔蒿中提取的。一开始为片剂,后来,为了让小孩愉快地服药,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食糖后制成淡黄色、粉红色的圆锥体宝塔形状,人们于是将这种驱蛔药称为宝塔糖。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习惯和保健意识的改善,驱虫开始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压根就不把它当回事。解放军第175医院儿科主任蔡少华介绍,眼下正是寄生虫的高发季节,特别是肠道寄生虫无处不在,水污染、食物污染、饭前饭后手卫生做得不到位、餐具消毒不合格、食物烹煮不熟、水果没洗干净等,都有可能导致肠道寄生虫病。
“宝塔糖不是糖,不可随便吃”,蔡少华说,现在的宝塔糖也不是传统的宝塔糖,成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宝塔糖以蛔蒿为主要原料,但这种植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我国绝种了,如今市面上的宝塔糖多由化学成分组成,“以磷酸哌嗪宝塔糖为例,孩子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感觉异常、荨麻疹等不良反应,若大量服用还可能导致眩晕、视觉障碍、癫痫发作等严重症状。”
在临床工作中,蔡少华发现,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瘦小、夜间磨牙、脸色不均匀,便认为孩子需要驱虫了。殊不知,孩子消瘦、经常肚子疼、脸上有白斑、睡觉磨牙等,的确是孩子长寄生虫时的一些典型表现,但不能仅凭观察到的这些症状就断定孩子长虫子了。比如孩子磨牙有可能是积食、牙齿咬合不正、白天过度兴奋所致;消化不良、肠道等疾病也会引起腹痛;孩子消瘦有可能是营养不均衡或不好好吃饭所致,不一定是长寄生虫。若盲目让孩子服驱虫药,可能会让寄生虫产生或增强抗药性,给以后驱虫增加难度。抑或驱虫不当,还可能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最重要的是,两岁以下孩子肝肾等器官尚未发育完善,会伤害娇嫩的肝、肾脏。
那么一年吃一次驱虫药有没有必要呢?蔡少华认为,这样做固然有一定好处,但也有一些隐患。驱虫药通过药物作用,使寄生虫不能存活,继而排出体外。与服用其他药物一样,驱虫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服用不当还会产生头晕、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如果孩子身体里根本没有寄生虫,就完全没必要吃驱虫药。
蔡少华建议,家长在给孩子驱虫前,首先要确定孩子身体里是不是有寄生虫,如果有,是哪种寄生虫,要等确定了这些用药才有的放矢,“家长可以每半年或一年带孩子去医院化验一次大便,若大便检验确实有虫卵或虫子,再有针对性地选用驱虫药。有的驱虫药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却只对一两种寄生虫有效,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才能确保驱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