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超声引导下无、微创治疗

来源:第306医院作者:顾洪斌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3-20 09:19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于动脉血管壁破裂后,血液流至管外,被周围组织包裹后形成的囊性血肿。因其所产生的压迫、感染、栓塞等并发症有导致患者截肢甚至死亡的风险,故应予积极处理。随着各级综合性医院对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作为并发症的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发病病例逐渐增多。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z。18℃ PTC针,冻干、灭菌凝血酶1000U,并用0.9%生理盐水配置200U/mL的凝血酶溶液。

二维超声扫察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内部血流信号特点、瘤体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明确载瘤动脉的破口位置、大小以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瘤颈长度,然后运用彩色多普勒来显示两者血流频谱的形态特征,测量血流速度,选择进针路径。

无创:选择瘤颈部为手指压迫点,逐渐加压至载瘤动脉破口处的血流减慢直至消失而股动脉血流正常,股静脉回流无瘀滞。持续压迫2h后逐渐减压。超声评估瘤口处无血流信号,瘤腔内血栓形成为治疗成功。对操作成功的患者行弹力绷带局部加压包扎,并制动患肢24h,以防复发。

微创: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麻。将凝血酶粉剂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为200U/mL。助手对瘤颈部加压,施压时尽量选择能对瘤颈部通道起到有效阻断作用而又不影响股动脉正常血流的方向。当瘤颈部血流成功阻断后,在超声监视下用18GPTC针刺入瘤底部,当明确针尖显示于瘤腔内时拔出针芯,将事先配置的200U/mL凝血酶溶液缓慢注入瘤腔,约5s后可见瘤腔内出现疏松血栓的低回声信号,彩色血流逐渐减弱。血流信号消失后,停止注射。术后超声监测10min,若瘤腔内以及瘤体与载瘤动脉之间无血流信号则为本次治疗成功,反之为失败。为防止血栓脱落并栓塞远端动脉,需术后卧床12h,观察患肢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两组患者均在术后24h、1周时复查瘤内血栓情况,以及患肢远端血管是否通畅。压迫治疗未能成功者,次日行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

随着介入技术的普遍推广,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发病率上升,诊断性操作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约为5%,治疗性操作发生率约为9%。其成因主要是因为穿刺过程中操作不当而导致动脉壁损伤面大、术后压迫止血固定位置及方式有误、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碍或是抗凝血药物持续应用等原因造成动脉壁破裂出血,形成血肿。由于瘤内和载瘤血管压力差的波动存在,血液通过动脉破口和瘤颈部通道往复高速流动可使假性动脉瘤增大,对邻近组织器官产生压迫作用,可造成周围组织缺血、感染、栓塞甚至导致患者截肢及死亡等凶险并发症,应对其进行积极处理。

股动脉穿刺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介入治疗操作技术之一,而假性动脉瘤一般不能自愈,针对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也有介入弹簧栓子堵塞成功的报道。因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是针对动脉瘤破口进行修补。因其创伤较大,住院时间长,费用相对较高,目前已基本弃用。1991 年,由Felhnenth等采用超声引导压迫治疗假性动脉瘤获得成功。其原理是利用对瘤颈部加压阻止瘤腔内血液流动,致瘤腔内血液机化纤维组织自然形成,使瘤体被完全填充达到闭合瘤腔的效果。因其操作相对简单,无创,费用较低,并发症少,应用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已有一定时期。1997年Liau等首先报道了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超声介入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是在单纯压迫治疗的基础上对瘤腔内注射凝血酶,促进瘤内血液机化及纤维组织形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医从性较差的老年患者因长时间压迫股动脉造成不可忍受的不适感而改变体位,影响治疗效果以及产生相关并发症。患者痛苦较小,卧床时间短等。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胡正明等2011年提出改良法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提倡在压闭瘤颈部通道后再向瘤内注射凝血酶,可防止凝血酶稀释外溢导致远处血栓形成及缩短血栓形成时间,减少凝血酶用量和相关并发症的产生。目前有取代单纯压迫治疗假性动脉瘤方案的趋势。

大量文献报道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操作易行,疗效可靠,相关并发症少的优势,具有取代单纯压迫治疗假性动脉瘤方案的趋势。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微创治疗更有效;通过超声与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机结合,可为临床选择适合不同患者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顾洪斌 解放军第306医院血管外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