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病毒性肝病日趋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
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呼吁:肝脏需要从小呵护
张敏工作照。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传染性疾病重视度不断提高,人类肝病疾病谱已悄然发生变化: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病患者逐渐减少,而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非病毒性肝病比率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肝病的发病人群已向年轻化倾斜,儿童和青少年患肝病人数显著增加,他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那么儿童和青少年肝病病情整体发展趋势如何?哪种肝病又是危害他们健康的罪魁祸首?如何治疗和预防这些肝病呢?在全国第16个爱肝日到来之际,记者专门采访了解放军第302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张敏主任。
肝豆状核变性——新一代肝脏疾病成为青少年健康隐形杀手
张敏主任表示,一直以来,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是和病毒性乙型肝炎抗衡。但随着严格献血及安全注射政策,普及接种乙肝疫苗,我国病毒性肝炎特别是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感染者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据2014年全国1至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至4岁、5至14岁、15至2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这表明儿童和青少年乙肝发病率大大降低。
“从近十年来医院的肝病病例来看,儿童和青少年肝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非病毒性肝病病例快速增多,肝病种类构成比与以往有明显的改变。”张敏主任说。从302医院的调研数据来看,2001年至2010年在该院住院且进行肝脏活体组织病例检查的儿童和青少年患非病毒性肝病共703例,占同期儿童和青少年肝病的17.53%,年份越高,所占数值越大,而1983年至2000年,儿童和青少年患非病毒性肝病病例比例仅为9.6%。数据显示,非病毒性肝病已成为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杀手。而在众多的非病毒性肝病中,有一种称为“肝豆状核变性”的疾病最为常见。
张敏主任介绍,肝豆状核变性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所致,通常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患者最终会出现肝脏及神经损害等症状,不仅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也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张敏主任表示,目前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形势非常严峻。由于多数患儿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功轻度异常,家属也往往对肝功异常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仅有极少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她呼吁广大家长了解该病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期。因为对于肝豆状变性疾病而言,只要诊断明确,患者能够按医嘱避免食用含铜丰富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贝壳、螺类、坚果、豆类、蘑菇、巧克力等,以减少铜的摄入;同时服用驱铜药物,阻止肠道对铜的吸收、促进排铜,会有相当不错的预后,甚至挽救患者生命。由于患者同胞患该病风险概率为25%,张敏主任建议如一孩子检查患有肝豆状变性疾病,应立即对其兄弟或姐妹进行筛查、治疗,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