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传染病专家陈菊梅当选“最美医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3-16 09:21
 

好军医陈菊梅:我永远是一名战士

“302医院的一名老教授,89岁了,还在一线坚持工作。”这是记者最早接触到的关于“她”的信息。

这名“老教授”是谁?

她是发现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第一人,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

她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3年,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

她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并创造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2007年4月,在古都洛阳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上,与会的1500多名专家一致推荐,授予她“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重肝临床第一线作出的突出贡献。

那一年,她已82岁。但在学术之外,那时互联网上几乎搜索不到任何关于她的宣传报道。

她是陈菊梅。

“人如菊淡,品如梅清。”“菊梅”,这个幼年曾经让她觉得“很土”的名字,恰恰浓缩了她“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

使命如山——“为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从浙江医学院毕业的陈菊梅被分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时空的巧合,就这样把陈菊梅和新中国的传染病防治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5年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博士。当她以全部功课满分5分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时,导师库斯科列娃风趣地说:“要是有6分的话,我们可以给她都打6分。”

精神和信仰,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1969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接受1年多时间的“再教育”。在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医生的情况下,为减轻术者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为确保病人安全,陈菊梅主动以身试验,结果头晕呕吐了两三天。苏醒后,她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获成功。

从黄龙返回后,陈菊梅患了扁桃体炎。刚好些,她又因抢救乙脑患儿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全身浮肿。之后因积劳成疾,她又患了肾小球肾炎,“小便像酱油一样”。而此时,陈菊梅也正进入到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的关键时刻,同时还承担起“降低慢重肝病死率”这一国家重大课题。身为医生的陈菊梅,开始打自己身体的“主意”:只有去除可能引发炎症的病灶,疾病才能不再发作。扁桃体炎好办,摘掉扁桃之后就好了,但肾炎很麻烦,一累就犯。陈菊梅索性割掉了阑尾。“为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陈菊梅说道。

最终历时8年,陈菊梅成为国内首先发现并试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造福无数肝病患者;同时,她也带领协作组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事业如磐——“这个技术也不保密,谁来都告诉”

陈菊梅回国之时,恰恰是刚于1954年成立传染病专科医院的302医院广纳贤才之时。1958年11月,陈菊梅调入解放军第302医院。

进入302医院以后,陈菊梅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每一项成果都是一个里程碑:

——上世纪60年代,细胞学研究在我国还是空白,陈菊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传染病病毒细胞学诊断实验室,大大提高传染病病毒类型诊断的准确率,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中国被称为“乙肝大国”,病人转氨酶降不下来是困扰临床的核心难题。上世纪70年代起,陈菊梅着手攻克这一难题。她从转氨酶正常出院的病人身上找突破口。有一个肝硬化病人先后7次住院,转氨酶一正常就出院。陈菊梅找到他吃的药瓶一看,里面有五味子!陈菊梅经反复试验发现,五味子仁里的油是能够降酶的。

1973年,陈菊梅以“302医院二科”的名义,在《新医药学》第9期上发表了试用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学术论文。

“这个技术也不保密,谁来都告诉。”目前,在陈菊梅的成果基础上,国内已衍生出多项成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较多,数十种临床药物的疗效却无一得以确切验证,陈菊梅便着手组建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遂启动以降低10%的病死率为目标的重大课题。作为课题牵头人,陈菊梅带领全国4家医院的协作组攻关4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各型重型肝炎三级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沿用至今。

——进入新世纪后,陈菊梅又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病人等方法,使患者生存率提高20%;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

今天,302医院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收治病人最多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没有陈菊梅,就没有302医院的今天。”院长吕吉云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