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讲解:儿童缘何易患分泌性中耳炎?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1-30 09:27

秋冬季节,耳鼻喉科经常会有2~6岁的儿童前来就诊,且症状十分相近,大多数均主诉耳痛,这是为什么呢?

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善,咽鼓管的发育也不完善,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较宽,管道接近水平位,咽鼓管的开口靠近鼻咽部的腺样体,婴幼儿时期的腺样体较大,若本身发生感染,淋巴组织可因炎性增大,使开口于附近的耳咽管,也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生感染、水肿和堵塞,从而导致渗出性中耳炎。

感冒时,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后,导致连接中耳、咽喉和鼻腔的咽鼓管肿胀,从而使内部通路变窄、积液排流能力降低。当耳部无法及时排除感冒造成的黏液时,那里就形成了细菌滋生的最理想的温床。此外,婴儿吐奶、呛咳及擤鼻涕用力太猛时,也容易导致细菌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从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表现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一般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耳痛、耳鸣、耳堵、耳闷胀感,严重时伴有听力下降。患者常常主诉有耳内进水感,回声明显。婴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差不容易被发现,但家长只要多留个心眼,还是可以发现很多蛛丝马迹的。例如,感冒久治不愈后,孩子表示过耳朵不适,或者反复抓挠自己的耳朵,情绪烦躁或对外界反应迟钝;出现严重耳痛时还会以哭声向家长发出警报等等。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因此,及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

首先,应预防感冒:感冒易诱发鼻窦炎,加之由于不正确的擤鼻方法,细菌极易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其次,家长应细心观察患儿睡眠时是否有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如果打鼾症状明显,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鼻咽镜检查,是否有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息肉及鼻咽部肿物等疾病并及时对症处理。

还有,患儿如有连续打喷嚏、揉鼻、流清水涕伴有呼吸不畅,怀疑有过敏性鼻炎,也应及时控制过敏症状或隔离致敏原。

小贴士: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正确的方法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用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然后用相同方法再擤另一侧,也可将纸或手绢放在鼻孔下,两手轻放于鼻两侧,稍用力将鼻涕擤出。有时可将下巴向上抬起,通过鼻子抽吸将鼻涕从后鼻孔排出,然后经鼻咽部咯出。但须注意无论什么方法擤鼻涕,都不可用力过猛。(孙建芝 解放军第306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对外联络中心 左天宇 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