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医院新闻 >>正文

我军援非医疗队员:侠骨柔情诠释医者大爱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晓祺 花晓 匡小文责任编辑:张曦晛2015-04-28 08:29

侠骨柔情诠释医者大爱

——解读我军援非医疗队员的英雄情怀

■本报记者 张晓祺 特约记者 花 晓 匡小文

上图:由302医院独立抽组的我军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列队出征  本报记者 张晓祺

 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选择——一边是身患重症的母亲,一边是整装待发的队伍。最终,王新华还是背起了出征的行囊。

“我们是第一批进入埃博拉疫区的医疗队。”首批援塞医疗队出征的镜头,王新华至今记忆犹新,“很多送行的人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就是‘敢死队’。”

抵达塞拉利昂后的一天,王新华的母亲被推进了手术室。那天,她一夜无眠,眼泪直流。手术成功了,母亲电话里的第一句话是:“闺女,我没事,你们也千万别出事!”

如今,王新华没有“出事”,她的战友也全部平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王新华的故事,是我军500多名援非医疗队员的一个缩影。征战在与死神较量的特殊战场,“抗埃勇士”侠骨也柔情。走近这个英雄群体,记者内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纯粹,高尚,且充满力量!

有一种爱超越生死

“编一个美丽的谎言,只为亲人少些担忧与挂念”

夜黑如墨,四野静寂。

那一夜,郝春秋难以入眠,悲痛、愧疚之情像块巨石压在心头。那一天,是母亲去世的第7天,他能想象出家人为母亲上“头七坟”的场景。

郝春秋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副主任,接到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的命令时,母亲刚做了结肠癌手术,但病情依旧持续恶化。

得知消息,母亲在病床上撑起身子,双手紧紧拉住他说:“孩子啊,你是公家的人,公家的事可不能耽误啊!娘没事,咱娘俩还会见面的……”

说好的“见面”,竟然成为永别。郝春秋归队没几天,母亲就溘然长逝。下葬那一天,正是郝春秋和战友集结出征的日子。望了一眼家乡方向的天空,郝春秋抹掉脸上的泪水,转身登上了航班。

异域抗疫魔,万里赴戎机。在一次次我军援非医疗队出征的现场,一个个亲人离别的场景令人动容——

“妈妈,你一定要早点回来!”孩子哭红眼睛搂着妈妈的脖子,一直不肯松手;

“亲爱的,照顾好自己,我和孩子等你凯旋!”妻子依偎着丈夫,深情叮咛;

“孩子,你是好样的,全家人为你骄傲!”头发花白的父亲,紧紧攥着儿子的手。

“编一个美丽的谎言,只为亲人少些担忧与挂念。”医疗队员任小宝出征前夕,特意给80多岁的母亲打去电话:“妈,儿子要出国进修深造,得走两个多月……”直到今天,老人仍不知儿子出国的真实任务。

把个人的情感深藏心底,用军人的坚毅无畏出征,这是我军援非医疗队员的共同选择。

那天,沈阳军区202医院血液净化科护士长蔡宇接到命令,火速到第三军医大学集结,组建我军首批援利抗击埃博拉医疗队。面对未知的烈性传染病,蔡宇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入夜,面对妻子剪下的一把乌黑秀发,蔡宇的丈夫刘建军的心碎了。他不敢去想,假如爱人一去不回……

多少惊心动魄事,生死只在一瞬间。那天,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孙李建由于在病区体力消耗过大,面部出汗太多,湿透的口罩与口鼻紧紧贴在一起,一度无法正常呼吸。

神志恍惚的孙李建下意识抬起手来,准备自行摘取口罩。然而,用带着污染物的手套接触面部,极有可能感染埃博拉病毒。

情急之中,医疗队员霍翠华一把抄起墙角的赛诺士消毒剂,向孙李建的双手喷射:“搓手,快!”谈起这一险情,孙李建至今心有余悸:“要不是战友,我可能就要变成‘相片’回祖国了。”

以大义担当道义,用生命挽救生命。在医疗队员的心中,有一种大爱已超越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