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  注意科学防治麻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 勇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02-05 08:15
(制图:邓方宇)
 

话题背景 冬春交替之际,气候普遍干燥,雾霾等环境因素极易导致呼吸道疾病传播流行。最近,多地相继暴发麻疹疫情。同时,我国进入流感高发期,发病高峰再次出现。为此,我们特邀请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全军疾病监测中心有关专家为大家介绍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科学应对 有效防“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为6-18天,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发炎、眼结膜炎等,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为特征。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如不科学预防,很容易造成疫情传播。为此,我们要在正确认识这种疾病的基础上,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和群体防护,不给麻疹病毒可乘之机。

主动免疫,预防为本。接种免疫疫苗是目前国内外最有效预防麻疹的办法。我国采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效果可达90%。国内规定初次接种的年龄为8月龄,1.5-2岁再免疫1针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任何一种疫苗的有效率都不是100%的。通常情况下,麻疹疫苗在8月龄接种首剂时疫苗有效率约为85%,在18月龄复种时疫苗有效率约为95%。但即使人群疫苗接种率较高的情况下,对免疫无应答的人群也会导致麻疹易感人群的不断积累。麻疹的传染性很强,通常认为,面临麻疹侵扰的人群中免疫疫苗的接种有效率至少达到95%以上,才能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目前,麻疹其中一个重要的易感人群就是青壮年人群,这些人有相当部分已进入成年期,靠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已近于消失,不具免疫力,一旦接触麻疹病毒即可能发病。因此,建议刚入伍的新兵和新入学的大学生要再次进行加强麻疹疫苗接种。

被动免疫,减少发病。一旦易感者在麻疹患者周围或接触过患者,为避免发病,在接触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麻疹疫情暴发时,对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可短期内保护易感者,减少二代病例,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病毒传播。对密切接触者的接种尽量在暴露后72小时内完成。

注意卫生,做到“四勤”。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保持个人卫生。不用手揉眼、挖鼻子,保持双手清洁,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要立即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并用流水冲洗。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保证充足睡眠,坚持体育锻炼,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不要轻视重感冒,由于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由于部队营区、大学校园等场所人员居住密集,一旦出现感染病例,很容易造成大面积传播,以至于暴发疫情。因此,管理好传染源非常重要,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由于麻疹患者是该病唯一的传染源,一旦出现麻疹病例,应立即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接触者隔离3周。患者应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的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患者的衣物应在阳光下暴晒,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接触者需洗手,更换外衣。在麻疹流行期间,应避免举行聚集性活动,避免人员过度集中。要严格控制人员外出,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降低感染机会。

精心护理 对症治“疹”

麻疹发热第4天出疹,皮疹先呈玫瑰色斑丘疹,继而加深呈暗红色,可融合成片,压之褪色,疹与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无痒感。皮疹自头面部至颈至躯干至四肢,同一部位皮疹持续2-3天,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出疹时体温增高,全身症状加重,并伴有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一系列并发症。麻疹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由它引起的并发症,其中最凶险的是脑部麻疹,死亡率可高达15%甚至更高。

应为所有被确诊为麻疹的病例提供维生素A补充剂,在确诊时服用维生素A有助于防止对眼睛造成损害和失明。此外,补充维生素A被证实能有效减少麻疹造成的死亡人数。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治疗麻疹的特效药。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产生,具体治疗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发病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室内保持清洁、温暖、空气新鲜,切勿关闭窗户,光线不宜过强。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宜多喝水,吃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王 勇: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全军疾病监测中心副主任

(罗莉琼、庄颖娜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