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图片 >>正文

军医提醒:缓控释制剂使用要谨慎

来源:第210医院作者:王晓波责任编辑:程刚毅2014-08-07 16:25

三、用药错误举例

1、缓控释剂型用药次数过多

王先生因低钾血症服用枸橼酸钾口服溶液,复诊时医师给王先生处方了氯化钾缓释片,并告知每12小时口服2片。回家后,王先生考虑自己曾服用的枸橼酸钾口服溶液每日须服3次,认为氯化钾缓释片也应每日服3次,遂自己调整了用药次数,每日3次每次2片,2周后再次复诊,血钾水平已超过了正常上限。医师仔细询问才得知王先生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因服药次数超过了医嘱定量导致了高钾血症。

分析氯化钾缓释片每天服用2次便可达有效浓度,而许多患者却仍按每日3次服用,服药次数过多,不仅会因血药浓度过高增加不良反应,且这类药物价格较普通药物贵,无形中也会使治疗费用明显增加。

2、缓控释剂型用药次数不足

李先生因哮喘发作使用茶碱缓释片治疗,因其认为缓释剂型的茶碱片作用时间长,觉得每天早上使用1次即可。但连续用药1周,每天夜间仍有哮喘发作,须使用应急的沙丁胺醇气雾剂控制。在复诊时才了解到,茶碱缓释片的用法应为每12小时1次,由于晚上少用药1次,致夜间哮喘发作。

分析任何药物使用少于规定次数,都很难达到应有的血药浓度,若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肯定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3、缓控释剂型分开或嚼碎后服用

78岁的张女士因高血压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片),每日2次每次1片,血压控制良好。但近两天因气温骤降,张女士感觉血压明显升高,晚7点自查血压达170/110 mmHg,考虑加服1片药,但着急缓释药物起效慢,自行将硝苯地平缓释片碾碎后吞服,8点自测血压降至140/90 mmHg。9点钟,张女士发现血压又升至160/100 mmHg,担心血压没控制住,又碾碎1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吞服。在第2次服药后30分钟,张女士出现头晕恶心、心悸胸闷,继而意识模糊,被家人送往急诊抢救,才得知是由于短时间内连续服用了碾碎的硝苯地平缓释片,破碎的剂型使较大剂量的硝苯地平突然释放,诱发了心源性休克。

分析多数口服的缓控释制剂都要求患者不能嚼碎后服用,以免因破坏剂型而失去应有的缓释或控释作用。只有少数使用特殊工艺的缓控释制剂,可据标记刻痕掰开,例如,微囊化的药物颗粒,每个颗粒是一个独立的贮库单位,用聚合物薄膜包裹之后压片。该剂型可掰开但仍不能强行碾碎服用;再如,以骨架控制法生产的少数品种(如曲马多缓释片)可使用半粒,以便患者及时调整剂量。

4、排出的整粒药片

赵女士被诊断2型糖尿病3年,最近调整治疗方案,医师处方格列吡嗪控释片(5 mg/片),每日1片。仔细的赵女士发现药物整片出现在次日的大便中,担心药物没被吸收,疗效可能会打折扣,带着疑问找到了医师。

分析该案例虽然不属于用药错误和误区,但在使用某些控释制剂时,确实会出现赵女士的情况。有些控释剂型使用渗透泵技术,药物包裹于不吸收的外壳内,其目的是使药物缓慢释放以利于人体吸收。当这一过程结束后,药片的空壳就会排出体外。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5、缓控释剂型的药物突释

刘先生因肺癌骨转移癌痛住院,期间医师处方芬太尼透皮贴剂(4.2 mg/贴),每72小时1次,1次1贴外用。因时值冬季,家人担心刘先生在病房受凉,特意将一手炉给刘先生保暖,但刘先生在使用贴剂2天后出现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是手炉靠近贴药部位,使该部位体温升高,促使应该稳定释放药物的贴剂释药速度加快,引起不良反应。

分析芬太尼透皮贴剂是一种持续释放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控释剂型。但当皮肤温度升至40℃时,血清芬太尼的浓度约提高1/3。因此,发热患者使用时应监测其阿片类药物副作用,必要时应调整剂量。患者应避免将其贴用部位直接与热源接触,如加热垫、电热毯、加热水床、烤灯或日照灯、强烈的日光浴、热水瓶、长时间的热水浴、蒸汽浴及温泉浴等。

除此类贴剂有突释药物的情况外,文献报道,1985年国外研究也曾发现高脂饮食引起茶碱缓释胶囊“Theo-24”出现剂量突释而使患者中毒,食物对缓控释制剂吸收的影响也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