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外科医院成立时,编设普通外科和骨科,著名骨科专家屠开元院长兼骨科主任,床位100张。急症外科医院成为第二附属医院后,骨科床位增为138张,其中12张为整形外科,主任仍为屠开元院长兼任。医疗业务基本承袭了急症外科医院骨科的理论和技术,除保持了创伤骨科外,还开展了骨病、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正术、先天性髋关节畸形外科矫形术等。“文化大革命”后隶属外科教研室。1978年、1981年分别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6年1月批准为全军骨科研究所;2002年1月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脊柱外科被确定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2002年又被确定为上海市脊柱外科临床医学中心。2002年12月揭牌为长征医院骨科医院。现展开床位154张,各类人员92名,其中高级职务16名。
历任主任:屠开元(院长兼)、徐印坎、张文明、赵定麟、贾连顺、袁文。副主任:张人文、李家顺、侯铁胜、侯春林、苟三怀、吴海山、陈德玉、倪斌、叶晓健、陈爱民。历任高级职务的还有教授张文林、周志华、臧鸿声、周维江、包聚良;副教授刘正平、刘洪奎、戴力扬、谭军、沈强、刘祖德、肖建如、李晓华、欧阳跃平、刘岩、田纪伟;副主任技师夏爱民、丰建民。
骨科是医院规模最大的科室。“文化大革命”前后曾专配一名政治协理员负责骨科的政治思想工作。 历任政治协理员:马杰、赵有卿、沈龙宝。 骨科是“模范军医”吕士才生前所在的科室,吕士才同志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他刻苦学习,积极工作,特别是在断指再植、“骨胶”和骨肿瘤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骨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以屠开元派为特点的创伤与矫形外科理论和操作技术。六十年代初,屠开元教授设计并指导,成功地进行了“肢体离断再植实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后来陈中伟教授第一例断肢再植成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并向全军推广,为此荣立了一等功。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治、先天性畸形的治疗等骨科技术,亦有独特建树。这个时期在屠开元教授领导下,以徐印坎、张文明、周志华、刘正平、张文林、吕士才、赵定麟等为骨干力量,骨科取得突出成就。“文化大革命”中骨科建设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由西安迁回上海后,骨科积极寻找髋关节外科和脊柱外科各个方面的新发展。1975年孙宏瑞医师在参观学习颈椎手术后与导师徐印坎教授一起深入地在尸体上作多次演练配合。1976年徐印坎教授、赵定麟医师、贾连顺医师分别在临床上开展了颈椎病和颈椎外伤手术,设计出新的手术工具——环锯。80年代中期起,张文明教授、赵定麟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充实了一大批中青年医师和研究生,为后来学科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1988年,赵定麟任骨科主任,在骨外科学领域尤其在脊柱外科进行了大量开拓性探索和创新,并建立骨科资料室和实验室。1993年,贾连顺任骨科主任,继续推动脊柱外科以及现代骨科学建设和新的发展,保持了骨科作为当今最有实力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骨科经过50年的实践和积累,逐步形成以脊柱外科为主干,颈椎外科为特色,关节外科、创伤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为重要分支的树状脉络医教研为一体的学科体系,其中颈椎手术至2002年3月突破一万例,其临床救治和学术技术水平在国内独树一帜,现代化的检测、诊疗设施和手术条件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骨外科尤其是脊柱外科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医疗和人才培养基地,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我军第一个临床医学博士就是从该科毕业。现今科技人员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85%,80%以上技术骨干出国接受过先进学术思想和技术培训。屠开元、徐印坎、张文明、赵定麟、贾连顺、侯春林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赵定麟、贾连顺、侯春林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仅“九五”期间,该科就承担国家、军队、上海市课题32项,获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获重大科技成果奖29项,包括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和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20余部。2002年12月经国家出版署批准,骨科主办《脊柱外科杂志》,标志该科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该科专家教授担任国际、国内重要学术组织的重要领导职务5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