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区分布示意图 制图/王斌记者 杨蔚然
【核心提示】
每到寒冬,人们都会很注意保暖,把身子、头部裹得严严实实,却很容易忽视脚部保暖。
中医学认为,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许多通往全身各处的穴位大都交会于足部。寒从脚下生,保健尤显重要。
“足部反射区分布示意图”知多少?
足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基本与人体大体解剖部位相一致,是按人体实际位置上下、左右、前后顺序精确排列的。人的双脚合并,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
脚的拇指,形似人的头部,其足拇指及各指相当于人的头、颈、面部反射区,内有大脑、小脑、垂体、三叉神经及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反射区。
足底上部相当于人的胸腔(有肺及心脏),内有肺脏、气管、心脏、甲状腺、甲状旁腺、斜方肌等反射区。
足底中部相当于上腹部,有胃、肠、胰、肝、胆(右侧)、脾(左侧)、肾等器官反射区。
脚跟部位,有生殖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等)、膀胱、尿道及阴道、肛门等反射区,内有大肠、小肠、膀胱、生殖器官(女为卵巢、子宫,男为前列腺、睾丸)等反射区。
两足内侧相当于脊椎部分,构成足弓的一条线,形似人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从足趾至足跟方向有颈、胸、腰、骶椎及尾骨各部分反射区。
足外侧相当于四肢部分,自上而下是肩、肘、膝等部位,足底内有肩、腰、肘、髋、股、膝关节等反射区。
【保健提示】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适当刺激各反射区,自然会加快排毒,因而达到保健疗效。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的原理
双足分布有穴位60个,占全人体穴位的1/10,许多通往全身各处的穴位,大都交会于足部。
足部与全身各脏腑关系密切,其中肾为先天之本,滋养各脏腑;脾为后天之本,化生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滋养各脏腑;肝脏能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利于气血的运行。膀胱经卫外主表,能抵御外邪的入侵。
脚位于人躯体末端,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再加之脚的表面脂肪层又薄,保温能力较差,所以脚的皮温较低。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5℃左右,而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因此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的说法。
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脚掌受凉,可反射性地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明显削弱。各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诱发感冒或支气管炎等疾病。同时,足部受寒,机体抵抗力下降,也可引起胃痛、妇女痛经等疾病。
【保健提示】医学认为,脚是人的“第二心脏”,经常运动脚趾有助于大脑健康。足部反射区,是指人体各器官和部位在足部有着相对应的区域,可以反映相应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运用相应的方法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调节人体各部的机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医学上称之为“足部反射区健康法”。
寒冬季节注重足部保暖祛寒又强身
1.浴足养生。浴足与通常的洗脚相似,但不尽相同。开始时水不宜过多,水温在40℃~50℃,浸泡一会儿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60℃左右,同时两脚可互搓,每次20~30分钟,以身上感到微热为宜。也可加些生姜、桂皮、艾叶、红花等中药,以达祛寒、活血、通脉之功。若用冷热水交替浴足,还可收到治疗头痛、失眠、心绞痛、鼻炎、支气管炎、足扭痛等效果。
2.晒脚强体。每天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将两脚心朝向太阳晒20~30分钟,专家称之为脚心日光浴。此法的妙处在于,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脚心,促进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内脏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对佝偻病、鼻炎、贫血、低血压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3.脚部按摩。用搓、按、摸的手法,经常用手指触摸双脚的各个部位,如触摸到皮下组织有结节、硬块或水泡样感觉,且感到疼痛时,说明该处所对应的内脏器官已发生病变或功能不正常,应及时诊治。
4.结合足反射区局部治疗。面部皮肤疾患,一部分是由病原微生物所致,如扁平疣、毛囊炎、疖疮等,其余大多与人体内环境失调及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如痤疮、黄褐斑、湿疹等。利用足反射的全足按摩法,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保健提示】具体做法是每次先将全足按摩3至5遍,再有针对性地按摩,如痤疮多按摩足外侧的卵巢(睾丸)反射区;黄褐斑可按摩右侧足底的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反射区;湿疹则按摩足背部的面部、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至40分钟。
通讯员 赵鸿 胡翠娥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鸿图 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