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跳动,是生命活力的标志。对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高长青来说,世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心脏的正常跳动声。
今年初,一位31岁的患者带着多家医院的诊断来到解放军总医院。打开诊断书,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冠心病、心脏支架术后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巨大室壁瘤,心力衰竭……很多名医断言这名患者无法手术。患者走投无路,想“碰碰运气”,慕名找到高长青。
室壁瘤手术一直是心脏外科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冠心病室壁瘤切除重建术在国际上死亡率高达10%。高长青反复分析各医院的检查结果,认为不手术患者生命难保,手术尚有一线生机,毅然答复:“这个手术我们做!”
此前,高长青曾完成近百例此类手术,并保持着“零亡人”的纪录。可是这名患者病情更重,情况更复杂。他带领团队反复评估,研究手术方案,并亲自主刀实施“室壁瘤切除+左室血栓清除+左室几何重建术”。术后第4天,复查患者心脏超声,心功能已得到显著改善。不久,患者康复出院。
起死回生,这样的病例在高长青手中屡见不鲜。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一年初秋,国防大学一位军职离休干部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并伴有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等多种病症,急需手术治疗。
高危、高险、高龄……面对如此凶险的病情,高长青术前像设计师精心设计图纸那样,反反复复地“画图”,研究手术方案的具体细节。
手术按计划进行,高长青的手术刀沉稳地划过——打开胸腔的一刹那,助手们的心跳突然停了半拍,只见动脉钙化面积比术前超声检查显示的大得多,手术极易造成大血管破裂,风险极大。
高长青胸有成竹,沉着应对,在随后的4个多小时里,他搭了5根“桥”——军内首例保健对象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脉搭桥手术获得成功。
后来,高长青又成功地为一名86岁高龄的老干部实施了微创冠脉搭桥手术,为当时国内接受搭桥手术年龄最大的患者。
尽管高龄冠心病人由于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老年病,被称为冠脉搭桥的年龄禁区,高长青还是以精湛的医术成功突破。
2007年,解放军总医院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系统,高长青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全机器人心脏外科技术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全机器人微创不开胸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观者动容:高长青仅在患者侧胸壁上打了4个直径不足1厘米的小孔,通过三维成像系统确认手术部位,遥控指挥机器人移动机械臂,犹如绣花女的纤纤玉手,在狭窄的胸腔内“穿针引线”。不到两小时,手术成功,比传统手术快一半时间。创伤很小,患者疼痛感小,术后第二天便下床走动。
几年来,高长青率领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攻关,革新了冠心病的治疗理念;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粘液瘤全机器人手术的左房入路方法,并完成国际上最大一组机器人摘除粘液瘤手术。
目前,他们已完成全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共20种,其中包括5种世界首例手术。迄今,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心血管外科医生能保证做到“零风险”,而高长青率领的团队不但做到了,还将数字增加到400余例。
技术领先世界,国人率先受益。高长青曾主刀完成国内首例左冠状动脉主干成形术;首开中国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左室室间隔成形术先河;成功实施亚洲第一例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成为亚洲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的开拓者;创建国内第一个微创机器人心脏外科中心和国际微创机器人心脏外科培训中心……
有高超的技术才能做别人不能做和不敢做的手术。外国同行慕名前来取经。今年春,巴西圣保罗大学的专家经过严格培训,从解放军总医院“国际机器人心脏外科合作与研究中心”结业。此前,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和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的专家都曾在这里接受培训。
近年来,高长青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机器人外科大会,曾作为唯一的亚洲国家代表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被聘为《国际机器人外科杂志》共同主编、国际微创机器人学会常委,当选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中国大陆唯一的执行理事和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得到全球最著名的国际专业学术组织的高度认可;被总后评为院士后备人选,被中国科协评为“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荣立二等功3次。
旁观者点评
高主任常告诫年轻医生,“优秀的外科医生应知道什么手术该做,更应知道什么手术在什么情况下不该做。”坚决不让患者挨“冤枉”刀,他堪称心血管患者的知心人和贴心人。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 王 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