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医院新闻 >>正文

——援疆医生李兆奎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作者:于力责任编辑:姚远2013-12-30 15:04

新华社沈阳12月26日电 身在边境城市丹东的李兆奎,尽管离开他援疆的所在地已经快两年了,心里仍深深牵挂着那里的山山水水和朴实的人民,他多么想再回到那里,为需要他的患者做手术,为年轻的医生传道授业,但是严重的病情不允许,他只好把浓浓的思念藏在心里,默默地祝福那里的人们。

今年55岁的李兆奎是辽宁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主任医师,2010年12月被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医院工作。李兆奎所在的农九师医院以前只能完成一些常规的手术,每当遇到疑难重病,常将患者转至几百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自从李兆奎来了后,各族患者慕名而来,有团场职工,有周边地方乡镇的农民,也有山区牧民。李兆奎觉得,这就是他来援疆的意义。

2009年,当地农民顾青春被确诊患了子宫肌瘤,治好病需要到自治区首府医院,而且要花近2万元治疗费。看着生病的丈夫和贫困的家境,顾青春只好放弃了治疗。2011年12月,顾青春听说农九师医院来了个好医生,她带着好不容易攒的钱满怀希望来找李兆奎。看到肚子鼓得像有七八个月身孕的顾青春,李兆奎安慰她说:“没关系,现在我们这里可以开展这样的手术,费用也会便宜很多。”顾青春的手术,李兆奎做了3个半小时,那是他来农九师医院处理得较为复杂的一例手术,手术很成功,出院那天,顾青春只结算了1万元的手术费。望着满脸挂着笑容的李兆奎,顾青春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农九师医院同事说,李兆奎对待病人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充满感情。他能清楚地记住许多病人的名字、年龄、主要病情、救治措施。他还喜欢替病人节省费用,为病人检查,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绝不让病人去做CT;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就用哪种。

从李兆奎来到农九师医院后,医院没有出现过一例重症转院病例,也没有再请过一位“外援”医生,李兆奎和农九师医院妇产科在当地渐渐树立起口碑。

有人替他算过,援疆440天、诊治360名病人、实施手术160例,其中疑难手术20多台,抢救危重患者20多人,先后诊治了近200名患有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妇女,治愈率达100%。

李兆奎在援疆的日子里常告诫自己,在为当地患者治好病的同时,一定要好好培养年轻医生,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张晓是一名工作仅5年的年轻医生。她用“突飞猛进”形容自己医术的进步。她说,“我从没想到,李老师会给我们这些年轻医生当助手,这都是我们做实习生时候做的事。跟他学习的这半年,比过去工作两三年提高得都快。”

在李兆奎的指导下,科里的年轻医生均能主刀完成全子宫切除、次全子宫切除及卵巢肿瘤切除术,并且将以前3-4个小时的手术时间缩短为1-1.5个小时,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年轻医生翟洁说:“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我就从一个只能做剖宫产的‘一助’成长为能够独立主刀剖宫产、宫外孕、卵巢囊肿及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医生,我发自内心地感激李兆奎老师!”

2012年3月初,李兆奎因持续低热咳嗽,被所在医院初步确诊为肺癌。医院劝他放弃预约的手术马上住院治疗,他却坚决地说:“给病人承诺了,就不能让他们失望!”

为了不耽误手术,他特意起早提前两小时到医院打点滴消炎,10时准时上手术台。3月5日,李兆奎匆忙间崴了脚,脚踝肿得像个小馒头,他仍然坐在轮椅上做完了手术。第二天,由于坐轮椅不方便,他就拄着双拐来到手术室,用一条腿支撑身体,将伤腿的膝盖跪在凳子上。脚肿胀得厉害,他干脆让护士解掉绑带,敷上冰袋降温,受伤的腿一跪就是几个小时。下了手术台,他膝盖一片青紫,周边的医护人员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3月16日,在做完全部的预约手术后,李兆奎才回到家乡辽宁做了肿瘤摘除手术。

回到家乡治病的李兆奎就像一座桥,用他那颗博爱的心连接起两地人民的情谊。每当病情好转时,他都要给农九师医院打电话:“我恢复好了,还要回去。”李兆奎对援疆事业的热爱感染着身边的人。和他一同来自丹东、同为农九师医院医生的张寰基,在援疆期满后,主动向组织上提出继续在新疆工作1年半。同他一起提出这个要求的辽宁援疆干部有20多人。

李兆奎虽然暂时离开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但他的名字却传遍了天山南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辽宁省分别授予他“优秀援疆干部”和“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