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政策法规 >>正文

破解医改难题 造福亿万群众——中国医改三年纪实

来源:新华社作者:新华社记者 李斌 吕诺 孙铁翔 帅才责任编辑:早班值班主任2012-08-28 11:32

促进与保护健康对于人类福祉和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

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为破解这道难题,过去3年,党中央、国务院直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进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循序推进,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医改道路。

3年新医改的生动实践启示人们,坚定信念,统筹谋划,攻坚克难,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国式医改”起步

今年7月1日,深圳市67家公立医疗机构大刀阔斧革除“以药补医”,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制度的大城市。闻讯后,卫生部部长陈竺写下“医改传佳音”的诗句表达兴奋之情。

陈竺的心情,缘于3年医改的艰辛和突破。

“看医改3年,我们首先要回到这次改革的原点。”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强调。

那是一个怎样的原点?

“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体系,城镇干部、职工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小山村里也有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和村卫生室。”饶克勤回忆说。

改革开放后,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发生了变化——2003年,我国拥有各种医保的人减少到1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由于缺少疾病风险的分担机制,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所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长期在4%左右,其中居民个人支出比重迅速上升,从1980年的20%攀升到2000年的60%左右。人均医疗费成为居民消费支出中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开支。同一时期,政府卫生支出从36%下降到17%,平均每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而在发达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10%以上,居民个人负担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在20%左右……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城乡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比例由1993年的38.5%上升到2003年的48.9%;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29.6%;出院病人中,63.9%是因经济困难自己要求出院。“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一个个民间顺口溜,成为新一轮医改前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写照。

一个国家国民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尤其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问题,促使中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体制、疾病控制体系建设重新审视。

新医改方案开始酝酿,一系列部署紧锣密鼓地进行——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由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

2008年12月20日,有20个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国医改工作;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7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新医改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人民提供。”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推行以公益为导向的医改,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创举,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3年来,中共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主要部门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个,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

3年来,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四大制度体系建设及公立医院探索全面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高。

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09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1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506亿元。与2008年同口径支出基数相比,3年新增投入12409亿元,比既定的8500亿元增加了3909亿元。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约占全世界卫生总费用的3%。

“我们用全世界3%的卫生总费用,基本解决了13亿人即占全世界20%以上人口的基本健康和病有所医问题,而3亿美国人却花掉了46%的世界卫生总费用。”饶克勤说。

这是对比鲜明的效果——

3年间,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以上,超过预定目标5个百分点。

3年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现象开始改变,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

3年间,反映国家整体健康水平的一些重要指标明显改善,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下降到12.1‰。

3年间,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显著增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08年的35.3亿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入院人数从11483万人增加到15298万人。

越来越多的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从2003年到2011年,城乡患者应到医疗机构治疗而未治疗率从13.1%下降到5.4%;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从29.6%下降到17.3%;住院患者疾病未愈而自己要求提前出院的比例由43.3%下降到31.8%。

居民个人支出大大下降——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9980亿元,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3年的17%提高到28.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3年的55.8%下降到35.3%,下降20个百分点。一升一降,意味深长。

短短3年间,立足国情,发挥制度优势,中国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医改道路。

“新医改正在重构政府与市场在医疗领域的作用,推进了民众健康权保障的制度化。”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姚岚说。

医改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国家统计局2011年满意度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改的满意度达到了87.7%,其中农村居民满意度达到89.1%。

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文指出:“中国医改正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将医保网与中国的13亿居民连接起来。”

“虽然世界各国的卫生体系都在变革,但是中国医改的步伐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