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的前身是教会医院,日本占领上海后成为日军的海军医院,抗战胜利后成为国民党海军上海医院,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由华东军区海军接管,组建为华东海军上海医院。1954年6月按全军统一序列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隶属华东军区海军(东海舰队前身),后划归海军上海基地管辖,2004年编制体制调整转隶南京军区联勤第十三分部管辖。
医院营区主要由四个院落组成,占地总面积68亩。本部(医疗区)位于上海市东江湾路15号,占地面积22亩,现有18层的外科大楼、11层的内科大楼、7层的门诊楼、9层的服务大楼和伽玛刀楼。2008年初,8000余平方米的服务大楼投入使用,23000余平方米的23层住院大楼正在建造中,预计2010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医疗区总建筑面积将达到6万余平方米。药厂和单身干部宿舍位于广粤路469号,占地面积6.7亩;多伦路210号原白崇禧公馆系该院体检中心,占地1.6亩。
医院现开展床位650张,床位使用率平均95%。全院实有各类人员近千名。医院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为一体,是第二军医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和皖南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是江西中医学院药剂学和药物化学专业以及皖南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专业联合硕士培养点,是海军医学研究所的临床研究部。1993年被总后勤部评为军队首批"三级甲等医院",1996年纳入上海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曾多次被总部评为"白求恩杯"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医院拥有1.5T磁共振(MRI)、多排螺旋CT、800毫安多功能X线机、数字减影机(DS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电子喉镜、体部及头部伽玛刀治疗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190余台,设备总值1.2亿元。医院人才、学科与科研优势明显,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0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81名,中级职称157名,博士后3名,博士18名,硕士63名;现有全军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4名,南京军区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11名,委员28名,有4名科主任被列入军区"122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医院还拥有南京军区脊柱外科、药学、口腔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四个专科中心,其中脊柱外科中心亦为虹口区脊柱外科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开展军内外重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军队、地方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6项。
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在学科发展上坚持以专科中心为龙头,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立足科技创新,突出特色优势,走质量建设、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实施学科建设"4321"工程计划,即巩固提高脊柱外科、药学、口腔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四个海军专科中心,发展心脑血管、烧伤整形和空潜科三个重点学科,建成肿瘤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二个专病治疗中心,重点关注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和中医科等一批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学科。目前,医院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骨科、整形外科、口腔科、眼科、肿瘤治疗等专科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分别开展了心脏电生理检查、起搏器安置、PTCA、射频消融术、ERCP下切开取石、支架置放、PTCD、脑血管造影、经皮椎体成型术、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变性手术、介入放射治疗、眼科的人工晶体置入和眼科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肿瘤靶向治疗等多项先进技术。
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担负着体系部队数万名官兵的医疗保障任务,还承担了航空兵、潜艇、潜水人员特勤医疗保障、神舟系列飞船后支医院及海上医疗队卫勤保障和舰艇出海、出访及南海巡航等医疗保障任务。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医院派出2支医疗队共63人奋战90余天,胜利完成了抗震救灾医疗保障任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了"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2人荣立二等功。此外,医院还承担了云南省福贡县人民医院的对口扶贫支援工作和云南省德昂族德宏潞西市人民医院、潞西市三台乡卫生院医疗帮扶工作。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时刻牢记"姓军为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一步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确保对前来该院寻医的部队官兵和广大病员提供一流质量、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环境和一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