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名医推介 >>正文

陈菊梅:“一代名师”的五味人生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杨清仁 黄显斌责任编辑:高晓莲2011-07-14 08:16

陈菊梅教授笑谈“五味人生”
 
  
简介:著名传染病专家、教授、主 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技术指导组组长、总后一代名师、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传染病信息》杂志总编、《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编委。精通各类传染病,尤其是各类肝病的诊治,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承担多项国家、军队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同各种传染病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现已85岁高龄的她仍奋战在传染病临床一线,为我国传染病防治事业屡建新功:上世纪60年代,她在302医院首开切开气管救治麻疹患儿的先例,首创了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70年代,她在逆境中首先发现中药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和机理,研制出系列降酶新药;80年代,她主持创建了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率先牵头组织全军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攻关研究;90年代,她在研制多种国家级新药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她创造出了5个“第一”;2008年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又挺身而出,义无返顾地奔赴抗震救灾一线……

她认为,医生治病救人,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而创新往往要战胜艰难困苦,付出心血汗水。回首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经历,她不无感慨地说:“我的人生就像五味子,酸甜苦辣咸俱全。”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总后勤部“一代名师”、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

从上小学到出国留学,她在困境中不断创造出优异成绩

陈菊梅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碗里的油水很少。一次,母亲做饭时从猪油罐里捞起一只苍蝇,先到菜汤里涮了一下,才舍得扔掉。

人生开始的路,陈菊梅走得很难,饱尝了许多苦水。上小学和中学时,因不能按时交学费而痛哭过好几次。母亲总是安慰她:不要哭,我再想办法借去。虽然家穷,但陈菊梅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为了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苦难人生,身体弱小的陈菊梅敢于步行千里去参加高考,自我感觉考得不错。但考后第二天,她们得到的通知却是“这次考试成绩作废”。步行6天走回家中的陈菊梅一下子病倒了。悲观失望的她,曾经想到过死:“如果没有大学上,不能继续读书,我会死掉的!”母亲马上开导她:“只要你肯念书,就是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也要供你念书、上大学。”母亲的这一庄重承诺,为陈菊梅增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学下去的信心。

梦想实现美好人生的陈菊梅,就是靠这种“步行千里赶考”的勇气和韧劲,于1945年如愿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为把医学理论基础打扎实,陈菊梅想尽各种办法,抓紧点滴时间发愤读书,甚至敢把死人的骨架借来挂在自己的床头,利用饭前和睡前的空闲时间,一块骨头一块骨头地细看、深想、熟记……在陈菊梅看来,落后是很丢人的事情。在上海市立第二人民医院实习期间,为尽快掌握临床操作技术,陈菊梅真正是成天“泡”在了病房里,从来都是早来晚走,不吃早饭、不睡午觉。由于她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后来被择优留在了二院,并成为该院的“后起之秀”。

1953年,经主管部门“百里挑一”,陈菊梅有幸参加了出国留学的选拔考试。近一个上午的专业知识答题量,她不到一个小时就答完了,并第一个交了卷。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她学习俄文非常刻苦,锻炼身体也很卖力,1米65身高的她,体重都降至47公斤。

1954年夏天,陈菊梅赴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学博士学位。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她克服“天太冷”、“饭难吃”等困难,硬是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使留学期间的全部成绩都是5分。她的导师曾风趣地说:要是有6分的话,我们可以给她都打成6分……

提前一年毕业回国后不久,陈菊梅就把自己定格在了解放军302医院,在当时条件十分落后的“传染世界”里,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历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