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图:叶 楠 程诗章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今天,改革攻坚仗已经打响。法治文化作为深蕴改革强军中的重要隐性力量,熔铸着全军官兵信守法治、坚守追求、严守纪律的坚定信念和文化自觉,始终活跃在改革强军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融外在约束和内在自觉为一体、融法治体系与法治实践为一体的作风底色和文化传统,不断荡涤精神尘垢,滋养强军之基
“凡兵,制必先定”。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建设强大军队的基本规律。
法治的力量源自官兵的内心坚守和自觉执行。法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治军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力量。古往今来的军队,信仰法治、严守纪律可以锻造雄师劲旅,漠视法治、纪律松弛则可以拖垮常胜之师,法治影响和决定着一支军队的命运。
师出以律,刑起于兵。军队法治文化的制度形态和精神内核,赋予了军队这个特殊组织独有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治理模式和制度文化。它带着成功和失败的两面教训,带着冰冷和残酷的执法形式,远离了温情脉脉和风花雪月,成为文化大观园中最冷峭无情又广为认同的一枝。
姜子牙出征前先在帅府挂出开列十七条款的“斩法纪律牌”,“其一,闻鼓不进,闻金不退,举旗不起,按旗不伏,此为慢军;犯者斩。其二,呼名不应,点视不到,违期不至,动乖纪律,此为欺军;犯者斩……”条条严酷无情,款款犯者遭斩,足以震慑人心、凝聚军威。牧野之战,姜子牙以不足5万人的兵力打败了纣王17万大军。后人评述说:“法治是武王取得征伐胜利的一大保证”。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治军强调“三严”:严明号令,不准有误;严格纪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严明赏罚,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部将傅庆随军南征北战,勇猛过人,屡立战功,深受岳飞器重。可是傅庆高傲狂妄,直至心怀异志,数犯军纪,竟肆无忌惮,当众争功。岳飞亲手烧其战袍,碎其玉带,并忍痛将其斩首。正是由于岳飞严明治军,尊崇法治,训教有方,“岳家军”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所向披靡,金兵闻风丧胆,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历史的军队和军队的历史一再表明:法治文化看似是无形的存在,却能够带来有形的力量;看似是无关战局的要素,却是能够改变结局的变量。
人民军队素以严明的纪律著称于世。从我军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重把培育官兵自觉的纪律观念、严明的纪律精神作为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一部分,培养和塑造了我军视纪为命、守纪如铁、执纪严明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
“八一”南昌起义,革命军队组织起来后,部队中的许多人受旧社会、旧军队的影响很深,自由散漫、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不听指挥,不听招呼。贺龙同志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那时候的部队,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会散掉。”毛泽东等领导人深刻认识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塑军队文化,加强法制建设和纪律约束。朱德在天心圩整顿时,为严肃军纪,明确规定“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地方的财物”,从制度上防止筹粮筹款工作中违犯群众纪律行为的发生。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其书中将这一举措评价为“一股充满希望的新精神代替了绝望和涣散”。在井冈山斗争中,为维护群众纪律,毛泽东又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古田会议明确提出要“编制红军法规的任务”,着手制定红军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形成了以制度体系为核心的法治文化。
此后,我军一路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路攻坚克难,一路胜利前进,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蒋介石在败退台湾总结失败教训时,不得不感叹“共产党有纪律,国民党没有纪律”是其战败的一条重要原因。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世界为具有“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折服,他们极力探究背后的深厚精神支撑,普遍认为中国军队除了具有勇敢的精神,同样还具有法纪严明的文化自觉。
恪守忠诚、信守法治,纪律严明、执纪如铁,是我军历经千锤百炼后积淀而成的红色传统和文化基因,由此凝练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法治文化是“抢不走的财富”“薪火相传的精神”。经过革命战争的硝烟和和平环境的考验,如今,我军的法治文化建设已不止于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然成为融外在约束和内在自觉为一体、融法治体系与法治实践为一体的作风底色和文化传统,在强军征程中,不断荡涤精神尘垢,滋养强军之基,感召奋勇精神,凝聚强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