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国防生>>正文

东华理工大学海军国防生

来源:江西日报责任编辑:毛志文2014-01-22 14:46

有一种眼光叫眺望深蓝

关爱海军国防生,就是关爱海军的建设发展;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是关心国家未来海上的安危。为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学校设立海军学院,为各年级安排了专职管理教师和辅导员;为改善国防生学习训练条件,学校修建了海军楼、海军文化广场和渡海登岛训练场;为拓展国防生素质,学校出资组建了“海军国防生军乐队”、开办了“海军国防生信息网”,在每年的“4·23”海军诞生日,举办全校性的海军文化周活动。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变化带来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面对信息时代和海洋时代的浪潮,学校党委一班人居安思危、眺望深蓝,“我们能为海军发展做什么、我们怎么做?”只有把准军队人才建设的脉搏,才能抓住高校开展国防生培养的重点。为弄清海军人才建设的发展方向,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几年来,学校工作组多次到海军部队调研,探索“订单式培养”的崭新模式。

于是,《水面舰艇技术人才在地方高校培养的主要对策》、《通信工程国防生如何与海军建设发展接轨》、《数字化模拟系统在海洋水文领域的运用》、《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基层主官发展的需要》等一批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论文,相继成为指导学校做好国防生培养的锦囊妙计。

与此同时,学校立足自身在核物理、地质学、水文测量、资源勘测等学科领域的独特优势,瞄准海军转型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提升招生层次、精选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配强师资力量,对国防生进行重点培养。

下海之前先试水,学校与秦山核电站、江西3S产业基地、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海军某海测船大队等建立密切联系,组织国防生专业实习。

眺望深蓝不仅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责任。为了扛起这个责任,学校把培养深蓝人才作为天大的事,全力支持海军国防生的培养。

2010年,在走访了海军测绘研究所和某海测大队,专题调研当前海军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建设发展情况后,学校果断决定,设立海洋测绘专业,订制科考船,在赣江、鄱阳湖上开展海洋测绘教学研究,为海军培养测绘专业的急需人才。

“我国的核潜艇是在昆明滇池边上的一条木壳‘大雪茄’里孕育出来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在赣鄱大地上培养绘制世界海图的人,使我们的军舰安全放心地驶向全球。”校长刘庆成深情地说。

有一种胜利叫捷报频传

校党委对海军国防生的关心,犹如甘甜雨露,让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国防生们知道回报大学关爱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无论是在战舰、在潜艇,还是在大洋、在机场,由东华理工大学培养的海军国防生,在万里海疆捷报频传,赢得了部队官兵的好评。

2005级测绘专业毕业国防生、海军某测绘船大队助理工程师刘刚,2011年在出海执行国家某重大测绘任务时,不幸光荣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06级通信专业毕业国防生、海军某驱逐舰某支队通信参谋胡珍,2011年上舰参加亚丁湾护航任务,成为中国海军首批上舰任职并随主战舰艇护航的女军官; 2007年毕业的国防生黄晓俊,现为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保障大队中队长,他多次在恶劣环境下抢修潜艇故障,并立功受奖,被破格提拔。

测绘工程专业国防生吴井泉酷爱发明,在校期间就创造发明了“漂浮平台式激光水准仪”,获得国家专利,毕业后在部队科技岗位一线仍然十分活跃,分配下去不到一年就在该部队小有名气。

毕业国防生赵吉祥因素质全面,2012年初,单位领导安排他到后进单位担任代理教导员,到任一年间,他带领的中队由基地排名倒数第三到排名第一,当年个人被某基地评为“优秀基层主官”和“优秀四会教员”,所在单位被基地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思想政治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参加基地首届政工干部比武获得金奖,年底又被评为“优秀四会教员”。

“东华理工大学国防生在我们部队很吃香,军政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安心本职工作,我们希望每年能多分配几个过来。”调研中某海测船大队负责人主动向东华理工大学要人。

对此,校党委书记徐跃进有自己独到见解:“我们的国防生培养工作好不好,在于国防生专业技能过不过硬,毕业后在部队顶不顶用,受不受欢迎。”顶用就是底气,受欢迎就是名气,部队反馈的信息最有发言权。截至目前,东华理工大学先后毕业7届国防生481人,绝大部分在一线基层部队从事技术保障工作,119人在基层主官岗位任职。

正因为保持爱国拥军优良传统和务实进取作风,该校国防生多次荣获国家级荣誉。201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授予该校海军国防生集体,成为我国开展国防生培养工作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国防生集体。2013年,国防生10中队“刘刚班”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 ,又一次获得全国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