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之源。应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智慧,从中感悟汲取胜战之道,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提供有益借鉴。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感悟胜战之道
■邱剑敏 赵鲁杰
要点提示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等思想,深刻揭示了安全与发展、富国与强兵的辩证关系。
●如何实施赏罚是治军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做到小功小赏,大功大赏;小罪小罚,大罪大罚。
●军队内部的关系和谐团结,战斗精神必然旺盛;反之,关系紧张,军队涣散,战斗精神必然弱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之源。应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智慧,从中感悟汲取胜战之道,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提供有益借鉴。
居安思危,富国强兵
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前提,富强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鲜明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等思想,深刻揭示了安全与发展、富国与强兵的辩证关系。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历来强调“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告诫将士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高度警惕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唐代名臣魏征经常规劝唐太宗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做到“居安思危,善始克终”,唐太宗虚心纳谏,君臣一心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大业。无数史实证明,忧患意识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存亡,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古训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
有备无患的战备观念。战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平时就要预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了充分战备。“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没有战争准备,即使兵多将广也是徒然。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战争,“有备无患”的战备观念就不会过时,并且只能强化不能弱化,否则必将后患无穷。
富国强兵的发展战略。富国是强兵的前提,只有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才有可能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在富国的基础上,国家必须把经济实力适时转化为军事实力,才能够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历史一再昭示我们,只有坚持富国强兵,国家才能强大,安全才有保障。没有国家的发展就没有强军的基础,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国家的安全。
文武兼施,赏罚分明
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治军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军之道,揭示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实用性的主张。
文武兼施,教化先行。兵圣孙武最早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文武相济的治军方略,思想教育与严明军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文”与“武”之间,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强调教化先行,注重在治军中灵活运用教育感化手段。应注重借鉴“文武兼施”的治军之道,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军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挥教化威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赏必有功,罚必有罪。实践表明,如何实施赏罚是治军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做到小功小赏,大功大赏;小罪小罚,大罪大罚。以岳飞、戚继光为代表的治军成功的将帅往往善于运用赏罚手段。依法治军务必把握赏罚准确原则,立功不论大小一概褒奖,犯罪不论巨细一律罚贬,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滥赏滥罚和有功不赏、有罪不罚的错误倾向,最大程度地凝聚军心,激励斗志。
将帅带头,公正执法。“将者,国之辅也”,将帅是国家的栋梁,也是军队的灵魂。中国古代兵家主张将帅要带头守法,一旦犯法就要自觉接受处罚或者自罚,有时还需要主动督促军法官对自己执法。曹操“割发代首”、诸葛亮自贬三级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将帅如能做到带头守法并且公正执法,就可以较好地维护军法的权威,引导全军形成自觉守法、秉公用法、严格执法的良好风气。
先爱后威,以情带兵。如何处理爱与威的关系是治军理论和实践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古代兵家提出先爱后威的治军原则,强调治军要做到“爱设于先,威设于后”,先爱抚士兵,使其亲附,然后才能立威明罚,否则就会无益于事。新时代治军应以史为鉴,大力弘扬将帅爱兵如子的优良传统,在军队内部营造官兵亲密融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