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士兵到人民日报评论员,他说:选择当兵,是我最正确的决定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桂从路责任编辑:杨凡凡
2018-04-23 10:17

像士兵一样突击

离别总是伴随着伤感。卸下军衔、脱下军装前,我最后一次和战友用力拥抱,最后一次向军旗敬礼,把泪水洒在军营。但当踏上离别的火车,我深知行囊中已装满军营的馈赠,在未来的每个日子里,我还会像一名士兵那样去奋斗、去突击。

退役返校后,我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保送研究生。从战士回归学生身份,让我对读书学习多了一分思考。有人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军队教给我的恰恰是,读书学习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不应仅仅满足于找一份工作、实现生活的富足。

2014年8月31日,在研究政治学理论之余,我和同样从部队退役的校友周晓辉一起创办了微信公众号“一号哨位”。我们当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一号哨位”能成为军营和社会对话的一个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军人群体,了解军营生活,并为有志入伍的大学生提供帮助。时至今日,“一号哨位”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持续推出正能量的优质内容,全网粉丝达数百万,为军事文化传播、新时代军队形象塑造贡献了力量。

当然,做这件事并不容易。犹记得起步阶段公众号的关注量寥寥无几,我们既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对新媒体运营也不甚了解。但我们从未怀疑这件事的意义,像一名士兵那样坚持到底是团队的共识。我们白天上课,晚上学习新媒体知识并制作推送,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我们知道,“一号哨位”的粉丝都是热爱军营的人,因此每天的推送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粉丝的承诺。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当晚,得知有消防战士牺牲,我心痛不已,凌晨3点钟爬起来写文章推送。

“一号哨位”带给我们许多关注和荣誉,但我想,能够为军队做点事情,是每名士兵的职责。脱下军装,我们依然和这支军队有不解之缘,她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自豪,她的每一次精彩都令我们鼓舞。

书写,也是一种战斗

研究生毕业后,我被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录用,成为一名“党报评论君”。巧合的是,无论是我就读的大学、服役的军队,还是我工作的报社,都有“人民”二字。记得毕业前夕,在学校组织召开的毕业生座谈会上,我曾这样和大家分享心情:当我以及像我一样的人大学子选择参军入伍,在泥泞之中低姿匍匐,在冰雪哨位独自站岗,头顶的军徽告诉我们,保家卫国不是一句空话,人民并不抽象。

选择新闻领域的工作,和我曾在部队从事宣传报道的经历密不可分。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军旅生涯给我的启迪,也是我在人民日报社岗位上工作最大的动力。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民日报评论员手握的无疑是“金话筒”。作为党报评论事业的一分子,在书写一篇篇文章中见证时代进步,这不仅是一份职业,也是一种追求。当兵站岗,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保家卫国;“传递党心民意、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同样也是为了保家卫国。在这个意义上,书写,也是一种战斗。

成为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的编辑后,军队的建设发展是我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围绕军队改革、军人权益保障等话题,我撰写、编辑了一些评论文章。今年2月,民政部就落实退役士兵安置启动“清零行动”,我在《不落一人,给老兵温暖拥抱》一文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刊发在《人民日报》上。前不久,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我撰写评论《走向大洋,呼唤现代化的中国海军》在人民网发表,为改革强军鼓与呼。

在中国,每24个人中就有一名退役军人。在数以千万的老兵中,我只是普通的一个。像他们一样心系军营,像他们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改本色,这,也是一名士兵的本分!

照片由作者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