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海上作战发展趋势
■宋 歌 王金华 唐 谦
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以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等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加速发展,传统海上作战模式正在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未来海上作战既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军事智慧的较量,制胜的本质并未改变,变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与逻辑。谁能率先跳出传统海上作战思维框架,构建适应智能化海上作战的“新范式”,谁就能在波涛汹涌的海战场上掌握先机。
海上制信息权作战发展为制智权作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信息权一直是海上作战的重心,而这一制权在未来海上作战中将为制智权所取代。谁能夺取制智权,谁就能在海上作战中占据主动。
装备技术迭代。海上制信息权作战依赖于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而制智权作战则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使海上作战系统自主学习、自主升级、自主进化,从而更高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海战场环境。与此同时,智能化武器装备加速列装,具有智能特征的无人机、无人艇、水雷、鱼雷、无人潜航器等即将成为海上作战的主力装备。这些智能装备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主执行多种海上作战任务,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作战重心转变。制信息权作战的重心在于夺取信息优势,而制智权作战则注重对认知域的控制。未来海上制权逻辑将从物理域转向认知域,这种转变一方面强调通过智能算法和认知对抗手段,干扰对手的智能决策链。比如,利用无人潜航器搭载的电子战系统,实时分析敌方通信协议,动态生成干扰策略;又如,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虚假情报或误导性信号,干扰敌方指挥系统,破坏对手战场感知。另一方面,传统海上作战的“信息力、火力、机动力”三角由于“智力”的融入而发生质变,传统作战决策流程发生嬗变。比如,利用智能指挥系统能快速生成作战计划,依托算法构建自适应杀伤网。
作战效能猛升。制信息权作战能使海上作战效果得到很大提升,而制智权作战能将智能优势转化为作战胜势,使海上作战效能得到指数级提升。比如,智能雷达和声呐系统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对海上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和识别;海上作战飞机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破解对手防空雷达的频率捷变模式,实现电子压制的精准化;海上高超声速导弹通过人工智能规划航路规避防空火力,提升突防概率;智能水雷根据洋流数据自主调整伏击位置;人工智能驱动的态势感知系统预测风浪、障碍物等。
海上联合作战发展为跨域协同作战
海上作战过去一直强调诸军种联合作战,而未来将打破传统军种壁垒,实现海、陆、空、天、电、网等多域海上作战力量的深度融合,通过各作战域效果的叠加,实现跨域增效。
跨域信息共享。海上作战面临的战场情况复杂多变,能否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并实现各作战域力量共享,对夺取海上作战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传统作战域内的信息共享已基本能够实现,而随着太空、网络、电磁等新兴领域权重的增加,海上作战中实现多域信息共享成为必然要求。未来海上作战的跨域信息共享依赖于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通过开发和利用新型跨域组网技术,能够使不同安全级别的数据实现跨网自动传输,并将卫星网络作为非传统传感器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传输层,提高海上作战多域力量的态势感知能力,支撑海上作战的指挥决策与武器控制,从而大大提高决策链闭合速度。
跨域协同打击。未来海上跨域协同打击将充分发挥各作战域的力量优势,从而取得比传统联合打击更高的作战效益。比如,多域作战力量通过跨域指挥控制系统,实现多军种力量的快速跨区域联动和一体化作战;又如,海军的舰载防空导弹与陆基防空导弹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缩短拦截反应时间,甚至能够在其他军种作战指挥系统引导下,成功拦截海上空中目标。如此,跨域协同打击不仅实现了海上作战力量的多元化,还能显著提升各域作战力量的互补性。
跨域综合保障。未来海上跨域协同作战要求建立一个涵盖多域的综合保障体系,这种体系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具有对战场环境的动态响应能力,满足跨域协同作战的各项保障需求。未来海上跨域协同作战中的综合保障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通信与指挥控制保障、卫勤保障、能源与投送保障、防护与安全保障等。在保障方式上,智能化、无人化、平战结合等无疑都是重要方式。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海上跨域协同作战提供坚实保障基础。
海上集中式作战发展为分布式作战
海上集中式作战一直在海上作战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随着现代侦察手段的增多和火力杀伤力的增强,未来海上作战将向分布式作战演变。
分散部署兵力。由于现代条件下海上集中部署兵力极易被定位和打击,采用分散部署方式可降低风险。而分布式作战的理念是通过广域分散部署兵力,将传统集中部署的打击群拆解为多个小型作战单元,用地理间隔降低被全歼风险。近年来外国海军的“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即是贯彻这一作战构想,在一些外国海军进行的演习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演兵力通常涉及多个司令部和多支舰队,演习的地理空间跨越多个时区,涵盖多个海域。而在近年来红海和黑海海域的海上作战行动中,海上作战舰艇分散部署的态势业已十分明显。
多点实施攻击。集中式作战较容易形成火力集中,海上分布式作战在强调分散部署兵力的同时,注重借助分散部署力量的无缝衔接,构建“去中心化”的杀伤网,形成“形散神聚”的火力网,达到“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效果。在避免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同时,反而使对手需同时应对来自多个方向的饱和攻击。近年来国外多国海上联合军演中,通常采取不同方向混合编组的方式,展开分布式联合作战演练,针对同一目标方向设置多个主要作战区域,每个区域部署有航母或准航母作战平台,多艘舰船以分股进击方式对假想目标展开攻击。
弹性灵活指挥。分布式作战相较于集中式作战,由于海上兵力分散部署,对指挥控制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确保在敌方干扰下仍能保持可靠的指挥,就必须实现作战控制权向按需赋权转变,使每个作战单元均能成为指挥控制节点,避免出现因单点被破袭而造成体系瘫痪的局面。近年来,一些强国海军在这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开始使用先进指挥控制系统,在通信中断时通过战术边缘网络维持指挥控制系统运行。这类指挥控制系统主要依赖新开发的尖端网络技术,其中既包括卫星、5G等多种网络连接与信息共享技术,也包括用于执行“分布式海上作战”的应用程序。
海上辅助性无人作战发展为主导性作战
伴随着无人装备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海上无人作战规模、空间和样式发生巨变,正在从过去的辅助性作战发展成为主导性作战。
作战规模扩大。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海上作战情况看,海上无人作战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海上无人艇不仅能够直接攻击桥梁、港口、运输船,还能够直接攻击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甚至能搭载防空导弹攻击海上直升机,取得不菲战绩。海上无人机除了执行大量海上侦察监视和引导打击任务外,还多次成功攻击水面作战舰艇,其作战能力令人刮目相看。随着各国加快列装越来越多的大中型海上无人装备,未来海上无人作战的规模必将得到空前扩大。
作战空间拓展。随着无人预置系统、无人潜航器等装备的发展,海上无人作战将向深海和极地发展,从而使海上无人作战空间得到新拓展。深海和极地情况复杂,但具有特殊战略价值,已成为未来海权的“战略放大器”。在这些高危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将主要依靠无人系统承担。无人潜航器可利用智能传感器网络,组成“水下物联网”,实时监控关键海域;深海无人预置系统平时在海底潜伏,战时可远程激活实施突袭。目前,多国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研制取得密集突破,这些无人潜航器具有超远航程、超大负载、超强自主能力,可独立遂行情报侦察监视、海底勘测、远程打击等任务。
作战样式变革。目前,海上无人作战样式正得到不断发展,过去的无人作战样式主要包括侦察监视、通信中继、火力引导、扫雷排爆、电子战、心理战等多种支援保障性作战任务,现在则增加了各种形式的攻击行动,且作战样式不断变革。其中既有使用无人装备的独立攻击行动,又有“蜂群”“鱼群”等集群作战行动;既有单独使用无人装备的作战行动,又有无人平台与有人战斗平台协同作战行动;既有在单一空间使用无人装备的作战行动,又有在多个空间同时使用无人装备的联合作战行动。而随着各国运用的无人装备越来越多,未来海上作战更趋无人化,海上无人作战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