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人修养丨令人仰望的“规矩”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鲁民 责任编辑:王一亘
2025-04-29 06:41:59

令人仰望的“规矩”

■陈鲁民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做事都要讲规矩。规矩有他人定的,也有自己定的。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就是一个爱为自己定规矩、也特别守规矩的人。这些规矩,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提起任弼时,人们常津津乐道于他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他怕工作少,把为党和人民工作视为最大的责任与使命,总是担心自己工作做得不够多、不够好,力求再多做一些、做好一些。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任弼时身患重病,却一直坚持工作、负重前行;一旦负责的工作少了,他就不高兴,会主动要求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对医生说:“我们要迅速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我能躺得住吗?”开国元帅叶剑英这样评价他:“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任弼时的这句名言许多人耳熟能详,是他一生勤勉为党工作的真实写照。

任弼时还怕用钱多,怕麻烦别人,在生活方面十分节俭。到北京工作后,任弼时的住房临近喧闹的大街。有关部门为照顾他的工作和休息,选了一处较为安静的房子,准备给他搬家。任弼时却说:“那房子住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为我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当干部的一丝一毫也不能特殊。”后来,组织上准备给他整修另一所房子,他又说:“现在国民经济正处在恢复时期,还是把钱用到工业建设上去吧。”任弼时用的家具都很旧,房管处要给他换新家具,他说修修补补还能用。他用的一条毯子,是上世纪30年代组织发给他的战利品,他一用就是十几年。夫人陈琮英用自己的毛围巾为他改织的毛衣,他穿了多年,早已破旧不堪,却依然穿在身上。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对朴素作风的执着,这种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态度令人敬佩,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品质。

按规矩办事,以规矩律己,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任弼时不仅自己严守规矩,保持清正廉洁,还十分注重家风建设,要求家人不搞特殊化,自觉遵守规矩。他常教导自己的孩子:“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对你们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这句话成为子女们成长道路上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勤奋上进。任弼时还要求孩子们从学校回来后,全部到大灶同工作人员一起吃饭,没有任何特殊待遇。除此之外,他经常询问夫人菜金是不是超过标准,生活用品是不是按制度领用,教育孩子们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任弼时早年参加革命,对家乡的亲人十分挂牵,但从不因亲情而破坏规矩。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小妹任培辰到北京看望他,分别时,诉说家里生活困难,希望哥哥能给湖南省委写封信,替自己的丈夫安排工作。任弼时一面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妹妹,一面耐心地向她解释:“为了私事给省委写信,影响不好”。

对于身边工作人员,任弼时的规矩也很严。他说:“凡事不能超越制度。党的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更不能搞特殊。”为此,他对工作人员三令五申,不允许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去要这要那;不允许他们拿自己和别的领导干部比待遇,下去调研不能收受礼品,不能对下边来的同志耍威风,凡事要厉行节约,严禁浪费,更不允许他们以权谋私。在任弼时的严格要求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既守规矩,又有能力,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都很过硬。

任弼时的种种“规矩”,看似平常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做事道理,反映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任弼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负责。他定规矩、守规矩,体现了对纪律法规的严格遵守,对自己和家人及身边人的严格要求,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有许多严格自律的“规矩”,这些“规矩”令人敬仰,值得学习。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规守纪,用好手中权力,守好廉洁底线,做到清廉自守,为党的事业勤奋工作、多作贡献。同时,要严家教、树家风,划清公与私的分界线,用好严与爱的辩证法,把清廉美德厚植于家庭,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插图:刘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