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海军某岸导团一级上士刘伟鹏注重总结工作经验,战士们说——
班长的“问题手册”真管用
■李国江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仲春时节,北部战区海军某岸导团训练场上扬起阵阵尘土,一场实弹射击火热展开。
突然,一辆发射车突发故障。看着“趴窝”的装备,指挥员逄连长眉头紧锁:如不能及时抢修,就得紧急调用备用发射车。
关键时刻,担负保障任务的某修理所一级上士刘伟鹏快步赶来,很快定位故障点。更换部件后,实弹射击得以正常进行。
事后,逄连长找到刘伟鹏,想要给予表扬,却发现他正忙着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面对逄连长的疑问,刘伟鹏嘿嘿一笑:“这是我的‘问题手册’,每次维修后,我都要在上面记下处置过程和心得。”
刘伟鹏说,自己学习装备维修之初,经常忘记细节要领。某次独立保障任务中,车载通信设备出现故障,直到请来厂家技术人员检修时,他们发现以前发生过相同故障,但因没有做好记录,当事人又不在现场,这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从那以后,各种情况怎么处置、使用哪些工具……刘伟鹏全都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如果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及时请教身边战友。他说:“不把问题弄明白,心里总是不踏实。”
刘伟鹏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问题手册”也越记越厚,上面密密麻麻叠加着不同时期、不同颜色的笔迹。翻开一看,原来那都是老问题解决后,他补写的优化思路。
“那辆发射车的故障,手册中有记录,一看就知道怎么排查处置。”刘伟鹏对逄连长说。
刘伟鹏的“问题手册”渐渐有了名气,找他借阅的官兵也多了起来。为让更多战友从中受益,他梳理出故障类型及处理办法,分类贴上标签,重新装订成册,方便战友查找。
刘伟鹏勇于钻研、乐于助人的精神带动了整个修理所的研战创新氛围。战友们也养成了列清单、记笔记的习惯:新兵张淑强缺乏经验、常常粗心大意,他把每次训练的细节记录下来,防止自己再犯相同的错误;修理技师张贤伟即将退役,他的本子里记的大多是对技师成长成才路径的思考;战士徐泓坤想要考学,便重点归纳梳理应试知识点,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温习……
去年,由于表现突出,刘伟鹏被任命为维护保障班班长。刚一上任,他就被各类情况搞得晕头转向,以前很少离身的“问题手册”也顾不上更新了。
一天深夜,刘伟鹏还在为班里事务忙碌,瞥了一眼案头的“问题手册”,如梦初醒:“行政工作和业务技术一样,也需要一点点积累。”于是,这份“问题手册”的内容开始有了新变化:本周的主要工作有哪些、战士近期的思想状况如何、阶段性总结应注意什么……头绪理清后,刘伟鹏很快进入角色。
从技术骨干到基层带兵人,刘伟鹏坦言“问题手册”的结构脉络没有变,仍然是找出问题、寻求对策、反思复盘。
这几天,“缩短修理专业人才成长周期”成了刘伟鹏写在笔记本上的新课题。“我一个人干好工作是不够的,提升全班的保障检修能力,才是长远之计。”他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于是,刘伟鹏为每个战士量身制订学习、训练计划。利用排查故障的机会,他拿着“问题手册”对战士进行提问,倒逼大家吃透装备原理。
中士高佳园因此获益,在刘伟鹏的帮带下,他很快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他说:“班长的‘问题手册’真管用,里面有我学不完的经验财富。”
单位领导问刘伟鹏:“你是怎么通过一本普普通通的经验手册,让自己加速成长的同时,还能帮带别人?”
刘伟鹏想了想说:“‘问题手册’的每一次更新,起初要保持耐心,从无到有慢慢积累;后面要出于公心,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战友,让其最大程度发挥作用。”
短短一席话,道出了一名基层骨干的带兵之道:用心用情。
再过一段时间,该团将列装新装备。面对新挑战,有人担心:“‘问题手册’里的老经验还能奏效吗?”
刘伟鹏扬了扬手中的本子:“如果不能,那就重新摸索、重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