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失眠难题
■翁谢川 韩 易
睡眠是人体天然的“修复系统”。若长期睡眠不足,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认知功能衰退,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何破解失眠难题,提高睡眠质量?大家可以从优化睡眠环境、构建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心理放松3方面进行调节。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相对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提升心理安全感,从而提高睡眠质量。战友们在睡觉时要保持房间温暖避光、安静整洁。一般建议睡觉时房间温度在20℃~23℃,湿度夏季控制在40%~80%,冬季控制在30%~60%。睡眠质量较差的人群还可对身体末梢适当保暖(如穿袜子),有助于加速体温调节进程,缩短入睡时间。被褥可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厚度,既要保暖,又要舒适透气。被褥、床单、枕套等要定期清洗,保持干净、松软、无异味。
构建良好的睡眠习惯。人体有一套昼醒夜寐的生物钟系统,在它的指导下身体有规律地运转着。每夜的睡眠是有周期变化的,如果我们在该睡的时候不睡,生物钟就容易紊乱。建议战友们尽量规律作息,形成良好的生物钟。在夜间工作或执行任务时,要注意调整好睡眠周期,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睡眠质量。比如值夜班前先睡一觉,能有效减轻困倦感;熬夜后第二天通过适当午睡补休。长时间值夜班的人群,还可将一天的作息时间分为两段:第一段在固定规律的时间睡3~4小时,第二段根据当天情况灵活调整睡眠时间,保证24小时内总有效睡眠时间达7~8小时。
除生物钟调控外,睡眠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进行辅助调节。合理膳食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作用。建议大家晚餐适当吃一些富含色氨酸(坚果、香蕉)和维生素B6(深海鱼)的食品;晚餐时间不要过晚或过早,既不要让自己饿着睡觉,也不要饱胀入睡;午饭后尽量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熬夜加班时尽量不喝咖啡、浓茶等,控制吸烟,以免对后续睡眠产生干扰。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发泄方式,可以减轻紧张、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改善和提高睡眠质量。大家平时可进行慢跑、快走、游泳和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虽然运动有益于睡眠,但睡前3小时内尽量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睡前保持心理放松。压力大,紧张、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容易导致睡眠障碍。当战友们感觉白天的压力较大时,可采用“思维暂停”的方法,帮助自己降低焦虑指数。比如睡前闭目,身体自然放松,大脑只专注一呼一吸的起伏,排除其他思绪干扰,可以达到缓解压力、集中注意力和静心的目的,从而帮助自己快速入睡。此外,有的人担心失眠影响第二天的状态或引发健康问题,容易产生睡前焦虑,这种“怕睡不着”的心理反而会加重失眠。大量科学证据表明,夜间睡眠欠佳一般不会对日间表现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战友们树立正确的睡眠认知,克服睡前焦虑心理。难以入睡时还可以尝试情绪转移法,通过听音乐、读书等方式疏解心中的烦躁情绪。
如果失眠症状较为严重,通过非药物手段无法改善睡眠状况,且影响到日间生活时,可到睡眠医学专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失眠的药物。除药物治疗外,失眠患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行为治疗、中医药治疗、物理治疗等,以缓解睡眠紊乱、失眠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