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追逐深蓝航迹
■南部战区海军某技术总站一级上士 郑晓强
郑晓强参加上级组织的优秀政治教员比武。邹迪 摄
前不久,我参加上级组织的优秀政治教员比武时,播放了一段视频,辅助讲解人民海军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
蓝天白云,海水澄澈。军港内,三型主战舰艇一字排开,按海军最高礼仪悬挂满旗,仪仗兵身姿挺拔,目光如炬……
这段视频,是2021年我参加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集中交接入列活动时拍摄的。站在讲台上,跟随着画面内容,我将近年来海军军舰装备的革新与发展娓娓道来。尽管已经过去了4年,但见证“国之大事”的那份自豪依然充盈心间。
追光而来,沐光而行。我的“胸前荣誉墙”上,一枚枚五颜六色的略章,仿佛镜头中五彩斑斓的光影,记录着14年的军旅岁月,也定格着我曾经有幸置身的人民海军的荣耀时刻。
一
2012年,我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被分到技术总站。下连之初,接连碰壁:没能如愿报考军校,感情生活也有些波折。作为单位的给水工,搬水管、除管锈、涂油漆成为我的工作常态。垂头丧气的我,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头。
那一天,《解放军报》上一篇《龚天琴:西沙“微笑天使”》的稿件吸引了我的目光——稿件讲述的是西沙医院护士龚天琴的故事。龚护士对每名前来取药、输液的战士都报以甜甜的微笑,空闲时还会陪战士们聊聊天。战士们都说,西沙的太阳毒、海风涩,但龚护士的笑特别甜,因此称她为“微笑天使”。
“为什么你能成为‘微笑天使’,而我感到郁闷……”读完文章后我心绪难平,突然有了倾诉的愿望,于是给龚护士写了一封信。我不知道她的地址,只好在信封上写下“海军西沙医院龚天琴收”。
原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没想到1个月后,我的“漂流瓶”竟然真的被龚天琴“捡”到了。她在回信中写道:“成功是相对的,当兵几年,并不是上军校提干或者当典型、夺冠军才算成功。军营没有平凡的岗位,每个岗位都能创造精彩……”这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可从龚护士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她温暖的微笑,像一道阳光照进我内心灰暗的角落。
那是烙印在我心中第一个简约而生动的“光影”画面——在信的结尾,龚护士画了一个“笑脸”。
与龚护士的书信往来,让我得到开导和鼓励,在重振信心、重燃斗志中悄然发生着改变。2013年底,我被评为优秀士兵,荣获嘉奖,还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入党。
站上颁奖台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龚护士画的那张“笑脸”——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也能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芒。
二
从给水工岗位走上颁奖台,我在蜕变中重新认识了自己。那一次,在大学学习新闻专业的我,以“专业视角”发现单位打造的战斗文化品牌很有特点,撰文后在《解放军报》刊发。没过多久,我被推荐去俱乐部学习摄影摄像技术,负责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按下了自己追光逐影的“启动键”。
2017年,单位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找到我,希望能协助他们拍摄某新型装备的照片资料,参加专家组考核评审。对装备进行仔细观察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拟制拍摄方案,通过搭建支架和滑轨,在多个机位“排兵布阵”,力求全方位展现装备的内外部结构。
郑晓强进行设备计量检定。许俊 摄
拍摄过程中,我发现装备的机械设备运行时噪声很小,拍摄时我甚至可以听见快门的声响。几年前,我曾拍摄过类似装备,运行后要大声说话才能和旁边的人交流。那一刻,我不由得惊叹新装备内部结构之精密、集成控制系统之完备,感叹海军装备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度”。
2021年3月,我接到命令,参加1个月后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集中交接入列活动的拍摄任务。作为一名基层新闻报道员,能够亲历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高光时刻”,我倍感荣幸,激动不已。
为了确保当天拍摄顺利,我前期多次进入军舰熟悉环境,在狭窄的舷梯爬上爬下。舰上舱室很多,我好几次都迷了路。经过多次走位,我逐渐摸清军舰内部构造,一一确定了拍摄机位。
终于到了交接入列活动那一天。到达既定机位后,我迅速架好三脚架,不断调整参数。镜头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畔,国歌声雄壮激昂。我能感觉到心跳抑制不住地在加速,努力让操作摄像机的双手保持稳定。
后续活动接连展开,我扛起10多斤重的摄像设备前往军舰的各个机位,力求捕捉到每一个鲜活的细节,为活动留下完整的音视频素材。
活动结束后,官兵们纷纷在现场打卡合影,欢呼声、笑声此起彼伏。大家的喜悦也感染了我,疲惫顷刻间烟消云散。
走下军舰,我回头望去,巨大的舰体就像高耸的钢铁城堡,令人肃然起敬,更令人心生自豪。舰艏处军旗猎猎,军舰最高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三
2021年冬天,我到北京出差,在一个周末走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漫步展厅,像在读一本立体生动的军事历史教科书。在“构建适应履行使命要求的装备体系”展区,我看到了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集中交接入列活动的巨幅照片,照片下方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活动当天的一段视频。
那是我拍摄的画面!我的视线有些模糊,仿佛听到胸口“咚咚”的心跳声。我请一名热心的参观者,以展区板块为背景,帮我拍照留念。
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在被历史记录着。
郑晓强的勋表。汪武雄 摄
因为这次拍摄经历,我收获了“胸前荣誉墙”上一道特殊的“光影”——一枚以紫红色为背景、镶嵌着银色长方形的“重大专项任务经历略章”。
这些年,人民海军武器装备发展驶入前所未有的“开阔水域”,一系列大国重器相继亮相。我有幸一次次置身现场,作为亲历者和传播者,希望能以一光一影、一帧一画,为波澜壮阔的强军征程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
那一年,我参与某型潜艇的试航拍摄任务。潜艇内部结构复杂精密,我手持相机,小心翼翼地穿梭在狭窄的通道中。随着潜艇缓缓下潜,周围变得格外安静,只有仪器发出的轻微声响在耳边回荡。
新设备集成程度高,试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官兵们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紧张的氛围中,我全神贯注地捕捉每一个精彩画面,从潜艇的高速航行到各种设备的精准操作,从舰员们的专注神情到团队间的默契配合……我用镜头记录了潜艇装备试验的进展,也见证了深海勇士的无畏风采。
郑晓强工作留影。邹迪 摄
军舰结束训练返回母港。郑晓强 摄
搏击风浪,走向深蓝。很幸运,能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成为海防一线的新闻报道员,为新时代人民海军在强军路上迈出的坚实脚步留下光影。回首那些追光逐影的日日夜夜,忙碌时有时会产生歇歇脚、松口气的念头,但从镜头里看到战友迎着烈日为军舰除锈保养流下的汗水,看到军舰乘风破浪时飞溅的浪花,看到导弹发射的壮美弧线,内心就充满了澎湃的力量——是人民海军不断延伸的蓝色航迹,是战友扎实苦练的拼搏付出,才让我有幸记录历史、见证荣耀,更激励着我用镜头继续“讲”好新时代人民海军的强军故事。
(曹东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