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集团军某旅与不同军兵种单位建立联演联训常态沟通联络机制——
场上当对手 场下成队友
■黄可越 刘述龙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日前,一辆军车从第74集团军某旅驻地出发,目的地是空军某部营区。抵达目的地后,下车一见面,该旅领导就紧紧握住空军某部领导的手,表明来意:“我们是来拜访‘队友’的!”
登门访友,该旅带来的却是他们梳理总结的联演联训“问题清单”——“上次‘背靠背’对抗训练中,机群建立进攻航线时,你们是怎么考虑的”“前进引导员指示目标时,给我部提供的信息能否进一步简化”……
会议室内,讨论热烈。从地图比例尺、标绘习惯到联合战术、协同办法,再到火力打击重点,双方充分发表观点、沟通想法,深入探析一系列空地联合训练难题。
“近年来,跨军兵种、跨建制、跨专业的联合训练日益频繁,仅仅依靠联演联训后的复盘总结,难以满足部队深度联合需求。”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不同军兵种部队在体制机制、专业领域、思维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想实现深度联合,必须“场上当对手、场下成队友”,在经验共享、难题共解中加强彼此了解。
为扩大“练兵朋友圈”,在上级机关协调下,该旅党委主动与海军部队、空军部队、科研院所等建立常态沟通联络机制,定期互派人员授课、组织参观见学,在彼此了解中互学优长。此外,该旅与联训中搭档过的兄弟单位建立“联学联建直通车”协作机制,以轮训方式互派官兵学习对方装备技术原理,增长军兵种知识、拓宽组训思路,进一步推动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情感互融。近年来,他们聚焦联合训练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携手多家单位开展课题攻关,通过改进战法训法,有效破解多个联演联训难题。
去年一次红蓝对抗训练中,该旅与海军某支队共同探索的某训法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复杂气象水文条件下,该训法不仅为指挥员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还为两栖装甲分队离舰泛水过程中灵活选择最佳登陆位置提供了帮助。训练结束,参与联合指挥的海军某舰领导感慨:“这个训法源自两支部队的集体研讨,双方从彼此战术战法特点和作战需求出发,联合设计训法细节、行动预案,为此次对抗训练奠定了基础。”
联训需要“联心”,“联心”促进联训。随着“练兵朋友圈”不断扩大,该旅与多支部队在沟通联络中,增进了了解与信任。一次训练任务期间,该旅与某陆航旅、海军某部直升机分队驻扎在同一地域。训练间隙,该旅不仅邀请直升机飞行员分享训练经验,还与两家单位共同举办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在参训部队之间架起经验共享、情感相融的桥梁。不同单位官兵的心,在一次次交流互动中贴得更近了。
这次训练任务期间,3支部队的指挥员凭借对彼此战术战法和用兵特点的了解,快速完成任务分工、合理拟制作战计划,带领官兵接连打了几场“漂亮仗”。
关系愈融洽,配合愈默契。记者了解到,如今,越来越多单位加入“练兵朋友圈”:联勤保障部队某部主动联系该旅,以任务牵引携手探索破解军事物流链、联合投送链、战场救治链堵点难点,不断提升联合作战保障的精准性与时效性;海军某大队携手该旅不断深挖装备性能潜力,双方官兵取长补短摸索出某型主战装备捆绑加固规程,刷新了装卸载时间、最快突击速度等纪录……这种良性互动在有效强化官兵联合素养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联演联训质效。
“发挥‘联’的优势,聚合‘联’的力量,就能不断释放‘联’的效益。”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将在上级指导下,持续扩大“练兵朋友圈”,与不同军兵种单位不断强固共同的精神纽带、强化协同的体系思维,积极探索优化联合作战战术战法,不断从“形联”迈向“神联”。
短评
联合从“联心”开始
■王敬斌
“兵之胜负,不在众寡,而在分合。”未来战场上,没有一个军种能够“包打天下”。现代战争要求诸军兵种高度融合、互为你我,相互支援、相互保障。而联合思维就像“看不见的手”,推动着联合作战从“形联”向“神联”迈进。
联合作战,并非作战力量的简单叠加。当前,制约联战联训融合效能的主要障碍,就是官兵对未来战场认知的“思维时差”。因此,联战联训必须超越传统的“席位互联”,转向思维同频、体系联动深层次联合。如果联训官兵头脑中仍固守“军种本位”、计较“你多我少”、抢占“主攻助攻”,再先进的联合体系,也难免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
“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第74集团军某旅探索扩大军兵种“练兵朋友圈”的做法,为提升联合作战协同质效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建立由“心”而“联”的情感桥梁、经验共享的沟通机制,能有效加快各方联建联备、联学联研、联训联战的步伐,增加官兵的联合思维、体系意识和协同观念,为锻造攻防兼备、能打硬仗的联合作战劲旅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