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一幅春和景明的画卷徐徐展开。放眼神州大地,广袤沃野、港口车间、科研一线,人们在实干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在耕耘中期待累累硕果。
4月16日,2025年国民经济“首季报”出炉: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
“今年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
环视当下,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快速升温,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创,我国国内结构转型任务仍然比较繁重。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以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在生机勃勃的春光里,中国奋进的足音铿锵,向着美好未来砥砺进发。
从开局答卷看韧性潜力
——透视202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解放军报记者 单慧粉
“春日经济”供需两旺
消费市场活力释放
4月上旬,“老爸茶·海口巴士”亮相海南海口街头。该巴士将海南本土文化元素与消博会的创意设计相融合,串联起海口多个热门景点。
春天的气息,沿着雅鲁藏布江荡漾,数百万株野生桃树被春风染成绯红。
4月3日,一年一度的西藏林芝桃花旅游文化节开幕。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桃花铺满山坡沟谷,灿若朝霞,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从江南水乡的油菜花,到雪域高原的“桃花源”,从梯田山野中的杜鹃烂漫,到古朴园林里的梅韵雅集……明媚春日,神州大地繁花似锦,人们出游热情高涨。相关旅游平台数据显示,立春以来“赏花游”相关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96%,“春日经济”供需两旺、热力十足。
这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模样,更是活力中国的生动写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市场销售稳步回升。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十大任务之首,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再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8个方面、30条“干货”措施……开年以来,促消费政策持续出台。政策带动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消费市场热点纷呈。
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一头连着群众美好生活。大江南北,一列列满载老年群体的旅游专列纷纷启程,掀起银发旅游热潮,激发“春日经济”活力。此外,首发经济、健康消费等服务消费的产品和场景,持续激活消费潜力。一季度,服务消费同比增长5.3%。其中,游览景区管理、旅行社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0.5%和15.5%。
消费新动能持续释放。这个春天,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腰缠混天绫的“孩童”,搅动了全球电影市场格局。作为现象级IP,电影《哪吒2》的文化衍生品和跨界联名合作,同样点燃了消费热——盲盒、饰品等周边产品持续热销;茶饮、咖啡品牌推出的联名款限定饮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一季度,电影放映、文艺创作表演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9.6%和15.2%,文化活力与魅力凸显。此外,直播带货、即时零售、数字消费等消费新业态创新拓展。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为消费插上“科技之翼”,让消费场景的边界不断延伸。
4月13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消博会)举办。大模型电视、智能穿戴、智慧家居等新技术、新产品扎堆亮相,充分展现了新型消费的澎湃活力。“人工智能+消费”,开辟的是新赛道,释放的是向前发展新动能。
“人机共跑”挑战极限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4月15日,在第137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机械臂展示灵巧手功能。
胸戴号码牌,脚穿“运动鞋”,熟练地爬坡避坑、转弯变道……4月19日7时30分,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20支机器人队伍和9000余名报名选手同场竞技,上演全球首次“人机共跑”马拉松。“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赛事相关负责人说。
无人机投喂、机械臂捕鱼、智能化管理……广东珠海小蜘洲岛北侧,“格盛1号”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上,一声“起网”,一条条膘肥体壮的章红鱼被提出海面,溅起阵阵浪花。经过7个多月的精心喂养,首批智能化试养的章红鱼迎来丰收。
从北方到南方,从陆地到海洋,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激情,澎湃着创造的活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机勃勃”,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好声音”,彰显的正是中国经济的“最强音”。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技术应用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6%,数实融合持续深化。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带动科研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6%和11.4%。
百年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勇打头阵。
进入2025年,我国科技成果持续涌现——CR450动车组样车准备高速试验,蓄力刷新中国新速度;“人造太阳”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人形机器人踏着丝滑舞步惊艳舞台;DeepSeek吸引人们在人工智能方面“深度求索”……有外国媒体认为,中国创新正在经历密集井喷。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目前,我国累计培育孵化机构1.6万多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420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共12个,支撑技术成果加快转移转化。
辽宁本钢,一条新近投产的智能化生产线,见证着百年钢企焕发的新活力。
开卷、清洗、烘干、轧制,机械手臂动作整齐划一,智能机器人精准灵巧。机器轰鸣中,一卷卷闪着银光的钢卷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走进企业的“智慧大脑”集控中心,智能系统精密运转,生产环节尽在掌握。
产量提升25%,能源消耗降低30%,劳动生产力提高65%。一子落,满盘活。
向“新”发力,逐“绿”前行。放眼全国,各地积极作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新动能拔节生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5.4%,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44.9%,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6.0%……一季度,不少高技术产品的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产学研用协同,供给需求共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4月14日,山城重庆。10辆满载货物的氢能重卡加满氢气后启程,途经贵州,最终将抵达广西钦州港。这标志着我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贯通,并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自此,一条绿色走廊连接渝黔桂,为通道绿色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探索。
“小包裹”牵动大市场
社会信心有效提振
4月15日,在雄商高铁山东济宁梁山段,运梁车抵达箱梁架设作业现场。
突破500亿件!
国家邮政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1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超500亿件,比2024年提前了18天。这意味着,全国人均收到快递35件,每天有5亿件快递在神州大地穿梭流动。
“小包裹”跑出“加速度”,展现快递行业发展活力,也显示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强劲韧性。
5%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引发关注。
“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展望我国经济走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
岁寒知松柏。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下,中国经济坚韧不拔的品格弥足珍贵。风雨之中,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的信心何来?
信心来自雄厚的经济基础。每天8万多辆汽车下线,340万台智能手机出厂……这是中国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也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坚实基础。一季度,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占全国销售比重达29.1%,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7%,保持较快增长。
信心来自完整的产业体系。大西南,成渝中线高铁、西渝高铁施工正酣,重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长三角,“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创新活力加速迸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实”、向“新”。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我国工业基础稳、产业韧性强、发展潜力大,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信心来自超大的消费市场。1月20日,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政策实施,短短20天,申请人数突破2000万;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上市仅8个月,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超亿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蕴含着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
信心来自坚实的政策保障。今年以来,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落地,叠加去年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及存量政策,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电影《哪吒2》中的台词,让国人共鸣,给国人力量。
中国经济何尝不是如此?应对有经验、政策有保障、制度有优势、市场有潜力、企业有活力,坚韧不拔的中国经济,必将经风雨而后更茁壮。
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预期明显回暖,经济活跃度提升。中国科技创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加上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对于提升国内外市场主体信心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政策与评价研究室主任 冯 明
从采购经理指数等先行指标来看,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内在稳定性较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的预期指数,在较高的景气度区间。结合增值税发票数据来看,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相关应用的销售收入呈现双位数增长。这说明制造业在稳住相关增量的同时,发展质量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郭丽岩
今年以来,“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成效显著,有效促进了相关行业的供需扩张。供应链上下游加速恢复,带动消费需求逐步回暖,投资动能持续增强,制造业产需两端扩张加快,服务业市场活跃度总体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邢 伟
(杨卓达整理)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