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兵备战须保持“细颗粒度”
■王 江 李岐运
作者:周 洁
近日,某部在进一步细化各单位的作战任务、每天的训练内容、每人的能力要求后,再次强调要保持练兵备战的“细颗粒度”,以精细化、精确性、精准度增强备战实效。
“颗粒度”是影像界一个专业术语,意指胶片曝光区域颗粒的粗细程度。颗粒度越细,影片照片越清晰。“细颗粒度”4个字,“细”是核心,目的是通过“细”达到“准”。练兵备战保持“细颗粒度”,就是应坚持以效能为核心、以精准为导向,事事着眼于战、着力于战,瞄准“靶心”抓备战。
战前训练,“颗粒度”粗细关乎成败。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116师接到攻击临津江防线的任务后,部队严格落实上级所有连、排、班,最好每个兵都务必做针对性极强的准备和训练的要求,精确准备、精准训练、精细保障,战斗打响后仅11分钟就一举突破号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的临津江防线。在国内的刘伯承同志在看了116师这次的战前准备后称赞:“应给五分(满分)”。
西谚说,魔鬼总是藏在细节里。备战粗枝大叶,没有“细颗粒度”,是会吃败仗的。19世纪,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时,因没有考虑到极寒天气会冻碎制式军衣的锡质纽扣,导致大批士兵在冰天雪地里被活活冻死。练兵备战好比植物的根系,越往深处越细密。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真功,多积“尺寸之功”,才能形成攥指成拳的制胜合力。
“那些奇妙的对策,都是因为熟悉了对手。”四渡赤水、淮海战役、松骨峰战役……我军战史上每一个经典战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知道敌人具体是谁,知道敌人具体在哪里,知道敌人的具体细节”。练兵备战,没有敌情牵引,不知对手是谁,训得再多也是白训,练得再多也是白练。实践证明,以“细颗粒度”把对手的“像”画得越清晰,越能练出识敌之慧眼、迎敌之胆魄、胜敌之高招。
未来战争,算法就是战法、是阳谋。保持练兵备战的“细颗粒度”,需要庙算,更应妙算。善其事离不开利其器。注重充分利用电子地图、仿真模拟、兵棋系统等辅助计算工具和平台,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准度;注重以计算思维精拟、精算、精评作战方案。如此,方能以“算”的意识、“算”的能力、“算”的准度、“算”的实效提升备战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