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数字化浪潮奔涌
——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成就一瞥
■黄松光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近日,在广东深圳的一家机器人企业,技术人员在调试人形机器人“夸父”。基于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广东初步建立了“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成为全国领先的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 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写在前面
开源大模型DeepSeek“刷屏”全球、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近百台机器人担任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智愿者”……这个春天,数字化春潮加速奔涌。
2015年,习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数字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机。今年4月底,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即将在福建福州举办,一大批数字新技术新产品将首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网上零售额、移动支付普及率稳居全球第一。
具体的数据,是数字中国活力奔涌的生动注脚。围绕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先后涌现,一个欣欣向荣的数字中国跃然眼前。
激活数字创新引擎
走进四川成都科创生态岛,仿佛推开未来世界的大门:水下机器人潜入兴隆湖,监测水底生态;搭载大模型的无人驾驶漫游车,带领游客在园区参观;数字讲解员承担智能咨询、迎宾接待等任务;咖啡机器人通过亚毫米级精控系统,复刻出大师级拉花手艺……
4月7日,四川天府新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体验活动拉开帷幕。多家本土科创企业带着最新技术创新成果,与市民互动。
今年3月,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统筹推动建立市区两级场景创新工作机制,成立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同时设立“场景创新部”。几天后,该中心发布20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清单,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智慧交通等多个数字领域。
“我们通过打造应用场景,成为新技术突破的‘压力测试场’、新产品迭代的‘市场风向标’。”四川天府新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聂东表示。
首批发布的清单中,“数字人咨询应用场景”引起成都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周波的注意。“我们已有相应的产品问世,接下来将继续开发产品的情感交互能力,并积极和有关单位对接。”周波说,“政府搭建应用场景,可以使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更好地展示应用。”
小场景撬动大创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在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场景创新成为不少城市的有力抓手:江苏无锡打造车联网场景,物联网的优势与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基础结合,让无锡入选全国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在上海,576个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推动国有企业与科技企业建立从项目到产业的合作关系……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浙江宁波杭州湾入海处,坐落着一家汽车企业的5G智慧工厂。前不久,一批“新员工”入驻。合力搬运塑料箱,协同分拣物料,灵巧装配柔软物体……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完成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
从在固定岗位上重复单一任务,到在复杂场景中协同运作,这一“全球首例”的实现,得益于该工厂构建的“数字大脑”。他们通过融合5G、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等新技术,以数字孪生驱动产品研发,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效协作,打造智能、绿色的纯电动制造工厂。
“制造业正从高度自动化向全面智能化转型。”该企业负责人赵春林介绍,数字技术正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乐享数字生活图景
早晚高峰时段,驾车行驶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主干道上,时速保持在40至50公里,如果赶上一个绿灯,后面大概率会一路畅通。
不堵车的奥秘来自有着“城市大脑”之称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透过数字道路智能运营中心平台,整座城市各条道路的车流量、拥堵指数、路段平均车速等情况尽收眼底。根据实时数据,“城市大脑”会对交通信号灯的配时等进行相应调整,为市民提供行车便利。
不只是道路交通,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城市中的建筑、管道,会在网络平台形成数字化模型。超200亿条城市运行数据汇聚在一起,为城市高效治理提供支撑。
天气转暖,“华北明珠”白洋淀一湖碧水,野鸭游弋于芦苇之间。一番春日美景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这也对旅游秩序和安全生产提出新要求。
走进位于白洋淀东岸的雄安新区安新县西街村,村委会的一块智慧大屏上,农家院、坑塘、船只运行位置等数据一览无余。“这是‘数字淀乡’综合治理平台。”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斌介绍,平台利用5G、物联网、智能传感器技术,监测和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通过安装在船只上的北斗定位监控系统,以及无人机定期对坑塘、码头、农家院进行巡视巡查,该平台可以第一时间识别出游客不穿救生衣、溺水等情况,并自动报警,方便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
随着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各地着力推进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政府、数字乡村、数字城市。而这,均指向同一个目标——便民惠民。
“原本以为要跑好几趟,没想到不到10分钟就办好了,真是太方便了。”前不久,刚刚买房的福建福州市民王先生,在办理自来水过户业务时发现,不再需要提供房产证等证明材料。
去年6月以来,福州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通过数据共享、一网协同、优化服务等方式,省去市民开具和提供证明的繁琐程序,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政务逐渐成为政务服务的新常态。前不久,福建提出打造“数字一栋楼”政务服务体系,着力建设数字政府。
“‘数字一栋楼’实际上是营商环境,本质上是便民利民。”福建省政府一位领导说。“数字一栋楼”即坚持以数字赋能,将原来的线下一栋楼转化成线上一栋楼,通过完善“政策事项一网公开、政务服务一网办事、行政执法一网监管、公共资源一网交易”,实现“一网通办”“一网办妥”。
2018年起,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连续7届在福州举办。借此东风,福建积极推广数字应用场景,促进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数字文旅、数字生态等创新数字场景落地应用,让数字建设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释放数字文化动能
“大章、大永,看着你们带着一大家子人来,我十分开心。你们不要难过,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今年清明节前夕,一段烈士与亲人“云团聚”的视频让人泪目。在这段AI视频中,年轻的潘志民烈士用浙江温州话与家人道家常。
就在两个月前,潘志民烈士的亲人时隔71年终于找到烈士安葬地。为圆烈士亲属的心愿,相关单位运用AI影像修复技术还原烈士形象。参与视频制作的温州理工学院教师林森苗介绍,他们基于前期技术修复的烈士遗照,通过音频驱动表情生成,辅以人工优化技术,构建数字人形象。制作过程中,他们反复调试模型参数,调整烈士面部细节,确保形象真实自然、情感饱满。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各地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数字化过程中,既蕴含着脉脉温情,也让优秀文化基因得以现代化转译,构建起新的叙事模式。
走进体验区,戴上VR眼镜,眼前景象瞬间“回到”1921年的上海:工人们走上街头游行、工厂里传播着马克思主义;石库门中,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
这样的体验,来自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牵头打造的“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项目。走出展厅,游客们感慨不已:“仿佛走进了那个年代!”
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工人运动发祥地,上海拥有612处红色资源、30余处中共中央早期在沪机关旧址遗址。近年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红色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该平台通过红色场馆信息化集成、文旅活动智能化汇聚、工作成果数据化呈现等功能,推动上海的红色资源管理走向智能化。
突破传统的“展柜+解说”模式,数字技术让红色文化在“云端”有了新的展陈空间,构建起观众与历史的对话场景。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本身也在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文化: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吸引全球玩家;依托虚拟拍摄、图像渲染算法等数字技术打造的动画电影《哪吒2》跃居全球票房前列;数字文创、影视特效等产业蓬勃发展……
3月下旬,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宣布在全国率先启动智驾车载游戏、AI眼镜游戏等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的备案措施,瞄准AI与游戏的结合点。
作为游戏产业大省,广东积极拥抱AI新场景,引导游戏企业与新能源汽车主机厂、智能座舱企业、AI眼镜企业开展合作,拓展数字创意新业态、新场景。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不断扶持数字出版、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广东省领导说。
AI大模型“炼”出“智慧钢城”
——河北迁安推动钢铁企业数智化改造观察
“鱼雷罐将铁水从炼铁工序运到炼钢工序,以往运行时间需要40分钟以上。运用深度训练的‘鱼雷罐跟踪与铁水降温’人工智能大模型,运行时间压缩到15分钟以内。”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智能制造室相关负责人张磊说。
记者在位于河北迁安的首钢迁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看到,巨大的主控屏幕上各类数据不停滚动,工作人员在各自机位上协同调度,对厂区超过60个生产工序进行数字化管控。
“这个就是铁水自动分配调度的情况。”张磊指着一块屏幕告诉记者,“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模型,企业年节省成本7000万元,年减排二氧化碳4.02万吨。”
据介绍,首钢迁钢公司从2024年开始进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度研究、部署、训练。“过去做一次产品质量管控分析,需要查阅30多张报表,半天时间才能实现有效汇总和挖掘。现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最快10多分钟就解决了。”首钢迁钢公司数智化转型中心工作人员说,未来他们还将在审计、员工服务、客户服务等环节实现智能化。
迁安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拥有全流程钢铁企业6家、钢铁深加工企业24家。迁安市数据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钢铁行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整,丰富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为钢铁产业与大模型融合找到了支点。
位于迁安市沙河驿镇的一家老牌钢铁企业,2024年入选河北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
2012年,玄立强来到该企业的转炉车间工作。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资深的转炉工。过去,他需要戴着防护面罩、穿着厚重防烫服,在滚滚热浪中通过观察钢水状态,凭借经验来控制炉内的温度,添加合金、石灰等原料。如今,玄立强只需坐在车间控制室的电脑前,在系统中选择炼钢所需的原材料种类、数量以及温度等生产参数。这些数据输入系统后,一套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就会迅速启动。
“模型能够快速生成最佳的设备运行方案,然后自动控制各种炼钢设备,确保钢水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冶炼。”玄立强说。
该企业智能制造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生产和运营等环节部署应用了1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用于废钢判级、表面检测、设备故障预报等。未来5年,他们计划打造72个垂直大模型,让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流程实现智慧控制、智慧制造、智慧决策,真正打造一个智慧工厂。
据测算,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该市钢铁生产连续化程度提高12%,吨钢能耗降低8%,产品质量一致性提升20%。据了解,该市将持续支持企业把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形成更多场景化、定制化、个性化的专有模型,推动产业由制造变“智造”。
(新华社记者 杨帆、刘桃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