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玉渊潭丨“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郝启荣 管鹏杰 责任编辑:杜圣智
2025-04-16 07:12:32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郝启荣 管鹏杰

唐代诗人孟郊在《古意赠梁肃补阙》中写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其意为不历经烈火千百次的烧炼,又怎能知晓金子的精美绝伦?此句以金喻人,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唯有在千锤百炼中,方能彰显真金的价值;唯有在艰苦磨砺里,才能铸就非凡的人生。对青年官兵而言,只有历经训练场上的血汗砥砺,才能成为未来战场上的“真金”。

磨砺,是成长的必修课,是成功的通行证。先秦良弓的制作,需“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历经四季轮回,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成才的艰辛。物如此,人亦同。《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捕猎老翁,“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即便毛扫帚扫眼,眼珠也纹丝不动;壮汉攀爬胳膊,胳膊也稳如泰山。可见,超凡的本领,源于聚精会神、持之以恒的练习。

翻阅历史长卷,无数仁人志士用亲身经历为后世诠释了磨砺的力量。西汉名将霍去病,自幼勤习骑射,寒来暑往,从未懈怠,练得一身本事。18岁时,他独领八百精锐骑兵,如猛虎下山般歼敌两千;22岁时,更是率军深入敌后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威震天下。唐代军事家李靖,从小深受尚武思想影响,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精研各种兵法战策,一生征战40年,以“快、准、狠”的战术著称,鲜有败绩,撰有兵书《李卫公问对》,其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历史上的精进者,无不是在岁月锤炼中成长的。

金在火中炼,刀在石上磨。古往今来,强军劲旅无不是历经千锤百炼而成。宋朝岳家军能以一当百,令金兵闻风丧胆,绝非偶然。岳飞要求将士们即便在“止兵休舍”时,也“辄课其艺”;即便在炎炎夏日,也须身披重甲刻苦训练。明代的戚家军,同样以严训威震八方。戚继光对下“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对敌“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历经百战而鲜有败绩。可以说,所有的能征善战,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少不了平时的习武不辍。

有道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党不少优秀指挥员深知磨炼的道理,在勤学苦练中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左权将军勤奋好学,对每一场亲身经历的战役,都把经验教训整理成文,其撰写的《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等40多篇文章,为我军近代战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粟裕将军虽未上过军校,但勤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凭借多年的实践与磨砺,在战场上屡战屡捷,淮海战役中尽显指挥才能……这些军中脊梁百炼成钢,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军事传奇。

总想不经过艰难曲折,轻轻松松就能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军营里,基础体能的强化、军事技能的提升、武器装备的掌握,又有哪一件事是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呢?“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然而,现实中仍有人未能领悟磨砺的真谛:有的不求进取,向往“忽忽无事,以此销日”的生活;有的不信奉长期主义,追求“短平快”,凡事求捷径;有的言行不一,甘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而不愿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长此以往,如何能肩负强军重任?

“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新征程上,每名青年官兵都应秉持“排万难而前行”的奋斗姿态,选择到军事斗争一线、到最能磨砺人的岗位建功立业,多经历几番风吹浪打、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唯有如此,才能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弄潮于万层波面,进步于百尺竿头”,从而经受住各种各样的斗争考验,做“搏击长空的苍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