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非常基础的骨干力量”
■代 静
介绍带兵体会、交流装备操作、实施专长化任教、带领士兵创新攻关……新的士兵制度贯彻执行以来,很多优秀军士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战备训练、教育管理等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成为联系军官和义务兵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全面建设的“酵母”和“种子”。
习主席对军士队伍高度重视,强调他们是“部队中非常基础的骨干力量”,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努力做大师傅,带出好徒弟”。这些重要论述,精辟概括了军士队伍在部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不仅为他们履职尽责、建功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各级党组织加强军士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
军队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的主体在士兵,士兵的中坚在军士。军士是我军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人才群体,他们自身军事素质过硬,多为训练尖子、技术骨干、操作能手,在部队战斗力建设中发挥着“兵教头”作用。在辽宁舰入列之初,有一支被誉为“航母龙骨”的军士骨干队伍,分布在舰上各个专业岗位,几乎每个人都获得过军级以上单位的表彰奖励。作为中国第一代航母水兵,他们从零起步,通过不懈努力,在航母交接入列前半年就实现全员自主独立操作装备,提前3个多月实现全面接管所有装备。
经过国防和军队改革,特别是随着新的军士培养使用政策的颁布实施,一些原来由军官担任的岗位改由军士担任,军士参谋、军士分队长、军士教员等一批“军士+”人才竞相涌现,军士在生成、储备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中的地位作用愈发凸显。把这支队伍搞过硬,强军兴军就有稳固的基石。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要求,依据《内务条令》对军士职责的规定,下大力“建设对党忠诚、专业精通、爱岗敬业、作风过硬的军士队伍”。
把军士队伍搞过硬,岗位历练、专业训练十分重要。前段时间,经媒体报道,火箭军某旅高级军士群体走进人们的视线。这些军士平均服役时间21年,精操作、懂维护、善管理,先后培养帮带上千名骨干。该旅之所以能够锻造出一批又一批独当一面、堪当大任的高级军士,离不开重要岗位培养、战斗任务磨砺。从近年来几场局部战争看,无论战争形态怎么演变,班组行动、模块组合、小群作战的作战样式都不会变,而且作战行动越深入,这种鲜明特征越凸显。诚如有人所言,机械化战争是“师长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营长的战争”,未来战争则是以军士为主体的“班长的战争”。对各级党组织来说,为打赢未来战争准备好军士人才,必须按照政治上忠诚、军事上过硬的目标,深化岗位练兵、强化实战锤炼,建强“复合型”班长骨干队伍、锻造“工匠型”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专家型”军士参谋队伍。
政策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培养好军士人才,离不开良好的政策保障。我军《军士暂行条例》《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的施行,为完善军士队伍的遴选补充、培养使用、教育管理、选拔晋升等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制度支持,军士人才队伍培养的规划蓝图正由顶层设计逐步向基层延伸落地。各级党组织只有学好用好这些政策制度,区分不同岗位类别,提前规划成长路线图,使军士职业发展路径更加顺畅,培养使用机制更加完备,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士人才,为战斗力建设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