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公仆不见官”
■向贤彪
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力量。
194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60岁生日,与董必武作诗应和,其中一句后来广为传颂——“只见公仆不见官”。这正是延安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公仆,是什么样?在《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笔下,曾任中央苏区财政部长的林伯渠,身穿一套褪色的制服,红军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同部下一样仅有两套制服,另有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伙食也同部下一样……
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也如实记录了他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这里也完全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中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衣着和生活都很简朴,除农民外,几乎每个人都穿着同样普通的、用土布缝制的中山装”。
这是一次昭示人心向背的宴请。抗战时期,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回国慰问考察。在山城重庆,蒋介石以山珍海味招待他,据说花了800大洋;而到达延安后,毛泽东请他吃晚饭,桌上只有白菜、咸萝卜干,外加一碗鸡汤。这鸡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远客,特地送来的。
饭碗里盛着一个政党的本色、装着民心所向。就是那顿饭,让陈嘉庚看到了国共两党的差别,他盛赞延安“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由此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
1947年3月,毛泽东和党中央避敌锋芒,转战陕北。这一年的夏天,延安来了一个特殊而好奇的“观察者”——蒋介石。他迫不及待地去枣园毛泽东住的窑洞看了看,看到除了一张表面坑坑洼洼的旧榆木书桌,毛泽东的窑洞跟当地农民的窑洞一个样子。
就在这口窑洞的窗外,毛泽东亲手开辟了一小块菜地,亲手种上了他最爱吃的辣椒。那时,延安的老乡们经常看到这一幕场景:毛主席从菜地里直起腰来,跟背着箩筐出去拾粪的朱总司令笑着攀谈。下面的窑洞里,周副主席正娴熟地扬着胳膊纺线……
公仆,就是这个样!“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正因为当年在延安“只见公仆不见官”,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称延安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的新中国的发祥地”,许多人历经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壮大了革命力量,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正因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作风赓续传承,才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信念坚定、勇挑重担,心系人民、初心如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从而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不断续写新奇迹、创造新辉煌。
当前,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习教育中强化政德、淬炼党性、砥砺品格,自觉弘扬延安精神,永葆公仆本色,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的过硬作风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新的赶考路上行稳致远,驶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