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载学习”到“上传分享”
——北部战区海军某大队某保障队使用全军军事职业教育平台的一段经历
■岳腾远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垣镔 付 康
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单位来说,如何通过自主抓建快速提升战斗力?
很多一线带兵人都有自己的思路举措。但北部战区海军某大队某保障队干部魏天宇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用好军事职业教育平台!”
某保障队官兵正在录制微课。于冬智 摄
5年前,一纸命令,魏天宇打起背囊,来到该保障队任职。从组织干事到军事主官,还没来得及体验身份转变带来的新鲜感,他就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当时,这个保障队调整组建不久,官兵来自不同单位,所学专业五花八门,从事过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相关工作的更是屈指可数。
新单位、新任务,人才少、教材缺,如何让官兵尽快掌握专业技能,推动单位全面建设尽快步入正轨?摆在魏天宇等队干部面前的,是一道颇为棘手的难题。
如今,这个几乎从零起步的保障队,不仅已经具备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完成多项重要保障任务,还取得了攻关修理项目破百、年度自修工程破百的好成绩。
短短几年,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
“为加快人才培养,早日形成战斗力,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走过不少弯路。”有一件事,让魏天宇至今记忆深刻。
一天,听说厂家技术人员将要上舰维修某型装备,队干部立即请示上级同意,带领官兵前往现地跟学。
然而,观摩厂家技术人员娴熟而复杂的操作后,一些官兵直呼:“这活儿咱干不了!”这让魏天宇意识到,掌握装备维修保障方法,必须先从学习理论入手打牢专业基础,没有捷径可走。
其实,在保障队成立之初,上级考虑到人才短缺的实际,按照通常做法,选派一批军士到军队院校、装备厂家学习培训,并利用军舰检修等时机,邀请厂家技术人员给保障队官兵授课。
“等着上级安排送学、依靠厂家来队培训,远水解不了近渴。”保障队党支部一班人分析认为,必须想方设法缩短官兵专业能力生成周期。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达成共识: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充分依靠自身力量攻坚克难。
然而,武器装备资料晦涩难懂,官兵们学起来非常吃力。一天,魏天宇发现,一些军队院校在全军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上传的理论课程与保障队专业密切相关,而且讲得深入浅出,就像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一样。
从此,该保障队与军事职业教育平台结下不解之缘,大家一有空闲,就登录平台下载相关课程,展开系统的理论学习。
有了专业知识“打底”,官兵们很快进入实操阶段。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缺少实装操作分解教学视频。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于是赶紧上线搜索,结果一无所获。
“发动官兵自己拍摄。”这时,魏天宇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党支部经过研究讨论,认为此法可行。于是,他们利用随舰出海、跟学跟训等时机,将厂家技术人员的维修排障过程录制下来,再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模仿复刻,剪辑成微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魏天宇告诉笔者,这些微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官兵们找到了很多关于训练和保障难题的破解之法。
据统计,从2022年起的3年时间里,该保障队已经录制了75节涉及舰船装备维修排障的微课。这些微课,除了供官兵平时学习训练使用,还被他们上传到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其中有65节微课通过了各级审核,全军官兵都能看到。”魏天宇言语间带着几分自豪。
“自给自足尚且不易,为何还要主动分享?”笔者不禁追问。
“微课上传到平台后,要经过层层审核把关,这样就可以借助‘外脑’检验官兵摸索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如果闭门造车,有些错误可能永远不会被发现。”魏天宇解释道。
当然,除此之外,魏天宇还有另外的考量,希望借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保障队这些年一直受益于全军官兵的智慧,是时候‘投桃报李’了。如果每个单位都这么想,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大家也将因此获益更多。”
登录该保障队军事职业教育平台管理后台,一组数字跃然眼前——65节微课,5000余人次观看学习,千余条互动评论……魏天宇说,只要能给广大战友提供一些帮助,他们这么做就是值得的。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5年来,这个保障队从军事职业教育平台的海洋里源源不断地汲取知识养料,蹚出了一条有助于官兵快速成长、部队战斗力加速提升的新路子。
亲历者说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他人撑把伞
■北部战区海军某大队某保障队干部 魏天宇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录制微课难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难!”无论学懂理论知识、摸索维修方法,还是打磨脚本、组织拍摄,与上级和评审组反复沟通,可以说,每个环节都不容易。不过再难,我们也要坚持做下去。
有句话叫“做难事必有所得”。这些年,受教于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上的微课,保障队全面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装备保障先进单位和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更令我们欣喜的是,在不断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参与录制微课的战士陆续成长为专业能手、技术骨干。而这些微课,也成为一批批新兵开展专业学习的实用教材。
前人多栽树,后人好乘凉。最初萌生制作微课想法时,我们一方面是迫于现实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为“后来人”铺路搭桥,为推动单位全面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积攒一些教学资源。
有一次,在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我发现,专业教学资源不足、骨干力量缺乏,几乎是我们同类型部队普遍面临的问题。自己淋过雨,就想为他人撑把伞。我主动分享了录制微课的经验做法,建议大家用好全军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上的资源,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诚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军事职业教育平台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想说的是,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单位对其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更别提如何“借智借力”了。
举两个例子。我们保障队上传过不少微课,引起一些兄弟单位主官的关注。他们反映,从基础理论讲解到装备实操演示,这些微课基本涵盖了所有专业内容,让官兵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真是太方便、太高效了。
去年,有一位舰长打来感谢电话,让我们高兴了很久。原来,在一次出航前,该舰负责维修工作的官兵登录军事职业教育平台,通过观看我们录制的微课,解开了很多装备维护保养方面的困惑。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们这么小的一个保障队,是很难对兄弟部队作出这样的贡献的。
其实这两年,在加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推动微课更好地“走出去”,让涓涓细流汇成“共享之海”,让更多战友受益?为此,保障队定下一个目标:把目前遇到的所有典型故障及其检测排除方法拍成视频教范,连同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工具箱,提供给各舰艇,进一步提升装备保障工作质效。
这个目标不算小,实现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官兵们说,既然是认准的事,就努力干出一番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