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意料之外”设“特情”,锤炼“应战”硬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马周 周洁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4-09 07:06:31

“意料之外”设“特情”

■文/马 周 图/周 洁

前段时间,某部紧贴实战需要完善训练场地,让更多作战要素同场同时参训,增强特情导调的合理性和针对性,结合任务实践不断更新“特情库”,改进优化应急处置预案。这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实战化训练同样有借鉴意义。

战争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人类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下这样广阔的天地”。与确定性相比,随机性、偶然性才是战争的基本特征之一。教育训练理论认为:人的某种素质或能力,只有在需要这种素质或能力的相应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训练出来。实战中,顺畅的战斗行动往往不是常态,行动节奏被打乱、战斗序列被打散才是常态,如何应对战斗行动受阻、部署打乱、协同失调等“特情”,决定着一支军队能否跟上战争步伐、赢得战场主动、夺取作战胜势。

“好走的路已被敌人布上了地雷”。应当看到,日常训练中,仍有少数单位满足于自己的“舒适圈”:演训设置特情按部就班,设计在预定之中,情况在预选之中,决心在预谋之中,结局在预料之中。须知,战争,远比我们思考的更复杂;战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变。试想,倘若“特情”成了轻车熟路的“常情”,设计好的“脚本”、背记好的“台词”、编排好的“站位”迟迟走不出练兵场,无论训得多好、考得多棒,一切闭门造车的战法研练、一切固步自封的战斗构想,都将在血火战场上撕去伪装、露出败相。

更新“特情库”,不能只看大路,也要盯住角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大胆地在敌人眼皮底下组织3000余人的大潜伏。他要求部队认真研究:咳嗽怎么办,睡觉打呼噜怎么办,大小便怎么办,蚊虫叮咬怎么办,敌人打冷枪怎么办,等等。各级应对标使命任务设计内容,对照实战环境设置条件,对接实战进程组织演训,常备“意外之时”、常想“意外之地”、常料“意外之敌”、常研“意外之策”,少琢磨“应考”,多思考“应战”,方能具备更强的战场适应力。

更新“特情库”,不能停在今天,而要站在明天。传统战争是“大吃小”,现代战争是“快吃慢”,未来战争是“新吃旧”。随着战争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显现,无论是时间、地点、天候,还是作战形式、作战手段、作战方法,对抗要素更加多元,对抗情况更加复杂,对抗程度更加激烈。“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一方面,各级应充分运用VR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解决特情设置面临的“场地之困”“天气之困”等问题,把特情设真、设险、设难。另一方面,也应围绕体系贡献率,持续向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聚焦用力,让特情设置多些“科技含量”,使评判之尺对准新质战斗力的“新刻度”,全面提升练兵备战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