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清明,山河无恙祭忠魂
编者按
满阶芳草绿,又是清明时。
在这个寄托哀思与敬意的日子里,我们怀念亲人,更不忘致敬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有人手捧鲜花,在烈士墓前深情缅怀;有人跋山涉水,为烈士寻亲,让英魂回归故里;有人坚守陵园,默默守护英灵;还有人到工厂、社区、学校等宣讲红色故事,将英烈精神播撒在年轻一代心中……
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的精神如火炬,似明灯,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发我们奋进的力量。
关键词 讲 述
当好红色历史讲解员
■石任华 冯名虎 中国国防报记者 赵 雷
“同学们,我们面前是国歌墙。《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战的烽火中,是我们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角……”清明节前夕,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内,一群来自新疆研学团队的学生,伴随着讲解员王浩涵深情的讲述,驻足于国歌墙前。
王浩涵为沈阳市和平区青年大街小学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始末由来,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姚振峰 摄
“老师,新疆也有参与抗战吗?”当王浩涵讲到东北抗日义勇军浴血奋战的事迹时,一位维吾尔族女学生突然举手问道。这个问题,一下子让王浩涵的思绪回到去年赴新疆塔城地区进行红色宣讲时的情景。当他深情讲述塔城各族群众在抗战期间热情接待3万余名经苏联回国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官兵时,一位哈萨克族学生激动地说:“从前觉得抗战历史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我知道了,我们的祖辈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也为抗战胜利尽了自己的力量!”
这次跨越八千里路的红色宣讲,让王浩涵又一次体会到:“会‘讲’历史,更要会‘解’历史。”
2021年9月,王浩涵从武警辽宁总队某部退役后,怀揣着“在英雄的城市里讲述英雄的故事”梦想,成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在部队担任报道员期间,他曾深入抗洪一线记录战友们用身体筑成堤坝的瞬间,凭着这份家国情怀,王浩涵在博物馆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担任讲解员不久,王浩涵就接待了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李维波。耄耋之年的老兵在残历碑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手久久不肯放下,深深感染了王浩涵。在随后和老兵李维波的交流中,他得知李维波随志愿军高炮部队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取得击落敌机15架、击伤敌机17架、生俘敌飞行员1名的战绩,身上的每一道伤痕都记录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目送老英雄离开博物馆,王浩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他再次走进展馆,仔细观察着每一件文物。那一刻,王浩涵意识到展柜里的文物并非只是需要介绍的一件件展品,作为讲解员,他应该挖掘出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将其融入到今后的讲解中,让参观者更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此后,王浩涵全情投入到工作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党史军史书籍、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挖掘展板中每一张照片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并融入革命先辈的精神一起进行讲解。
历史知识储备有了,讲解形式也需要创新。王浩涵和同事们不断尝试引入沉浸式讲解,用语言描述战斗场面,将自己和参观者融入历史事件。同时,他们还与助盲协会合作探索开发“触摸历史”讲解模式,为视障人士制订专门讲解路线;积极参与“情暖童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深入乡村为孩子们讲述红色历史;走进大中小学校,运用数智化宣讲视频、抗战时期珍贵文物和史实图片等,进行体验式、沉浸式教学。
在王浩涵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除了讲解形式上的创新,还要做到“因人施讲”,比如面对特殊群体,更应该注重情节性、故事性和互动性。2024年4月9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接待了开馆以来第一个由来自全国各地17位盲人朋友组成的特殊团队。作为9名随团服务保障讲解员之一的王浩涵,在搀扶一名盲人大爷参观时,为便于老人“听懂”,他将平时熟悉的陈述性解说词,全部修改成描述性的语言。
参观结束时,这位大爷拉着王浩涵的手说:“这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也是我听到的最精彩的讲解。谢谢你,小伙子!”
凭借着丰富的知识,生动的讲解,王浩涵的“粉丝”越来越多。“王老师,我想加入你们的宣讲团,和你们一起讲述历史。”去年12月初的一天,王浩涵作为宣讲团代表在沈阳工学院结束宣讲后,艺术传媒系学生刘逸宁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为博物馆培养的第500名学生志愿者讲解员。不到半年时间,刘逸宁就独立完成讲解任务20余场,接待参观者数量超1000人次,多次受到参观者好评。
在4年多的讲解工作中,王浩涵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领悟,更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
“涵哥,我参军入伍了!”那天,这条标注“王一”的微信,让王浩涵内心澎湃了许久。
王一入伍前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学生。“毕业马上找工作,还是继续求学?”在大三期间,王一对自己的前途选择很迷茫,一度找不到人生方向。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王浩瀚负责为他们讲解。在聆听历史、观看展品的过程中,王一被东北抗联英雄群体的精神打动,尤其是当他了解到抗联密营条件十分艰苦,但东北抗联英雄依旧靠着顽强精神和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时,内心深受触动。
自此,王一对抗战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军人这个群体更加崇敬。他不仅邀约同学到本溪抗联史实教育基地“重走抗联路”,亲身体验当年抗联将士们的艰辛,还多次带着疑问跑到博物馆找王浩涵“求解”。在和王浩涵接触中,王一知道他也曾是一名军人。历史的回响,英雄的故事,军营的经历……在耳濡目染中,王一作了一个让周围人吃惊的决定:报名参军。
勿忘“九·一八”,我辈当奋发。如今,王一如愿成为武警河南总队某部的一名新兵。
“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再累也要坚持下去。”眼下,王浩涵和同事们正忙着筹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相关活动……国防教育的路上,他依旧忙碌着。“我要把抗战历史告诉更多人,把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下去。”站在博物馆残历碑前的王浩涵,目光坚毅……
关键词 铭 记
用好红色资源传家宝
■汪鹏飞 朱番翻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蔡永连
“映山红哟映山红,英雄儿女哟血染成。”江淮大地,英雄故里,人们总是唱着红歌、捧着红心,用最隆重的祭奠仪式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前夕,为方便群众缅怀英烈,安徽军地开发利用以英烈命名的城市路标、景区周边的烈士纪念地、民间收藏的革命文物等多种形式红色资源,通过开设红色旅游专线、讲述红色传家宝故事等活动,引导群众探寻红色记忆、铭记英烈精神。
“延乔路短,尽头却是繁华大道”
清明前夕,延乔路两旁再次摆满鲜花和留言卡片。这条南北走向、长度不到1.2千米的道路,总能在网络“刷屏”。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延乔路路标。资料图片
延乔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因纪念安徽籍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得名。这本是一条普通的城市道路,因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成为“网红路”。
一个城市路名就是一座无形的纪念碑。1927年7月的上海龙华监狱,陈延年赤脚缓慢而又坚定地走上断头台,昂首凛然高声回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次年6月,同为革命者的弟弟陈乔年被捕,受尽酷刑却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牺牲前他高呼:“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兄弟俩都被敌人凶残杀害,牺牲时,哥哥29岁,弟弟26岁,他们将短暂的生命献给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正如网友所说,延乔路短,尽头却是繁华大道。
当地路名采集小组负责人张维端说,每一寸繁华的土地下,都有先烈的热血。他们希望通过城市道路命名,让更多人认识和铭记先烈。如今,合肥已批复60余条以历史功勋命名或命名中有致敬革命含义的红色道路,时时提醒人们:是先烈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万水千山,莫忘来时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的4月,这座山水人文气息浓郁的皖南小城迎来旅游旺季。
在各家旅游企业提供的路线清单里,一条红色旅游专线备受游客青睐。线路位于该市贵池区梅街镇,全长19公里,途径6个观景点中有3处烈士纪念地。2022年7月,池州市军地联合论证后投入试运营,并于2024年3月正式开通。
池州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红7军、红10军,新四军第7师沿江团等我军部队曾在此浴血奋战,留下众多红色遗址。梅街镇便将分散各处的烈士塔、烈士墓、红色广场与生态公园、景观带串联成红色旅游专线,一路有花有景有故事,既是亲子自驾和休闲旅行的好去处,又是瞻仰致敬革命先烈的圣地。
专线第4站是该镇和平村红色广场,用以纪念当地章家4位红军烈士。村民个个对烈士故事如数家珍,“章克耀31岁当上红军独立团团长,章仁启23岁就是副团长,当年他们俩把乡里人组织起来干革命,可惜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章雪南从事的是地下工作,平时务农搞生产,直到牺牲后,大家才知道他是一名红军交通员……他们年纪轻轻干大事,都是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清明期间,池州军分区文职人员张文光带着家人沿专线一路打卡来到这里。观看着红色景点展板内容,聆听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和村民的热心介绍,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张艺倬被革命先辈不畏牺牲的精神深深打动,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张文光感慨,红色故事口口相传,英烈精神时刻铭记,这样的纪念仪式极具生命力。据介绍,池州军地坚持就地取材,在全市规划了10余条红色专线,希望人们能够时常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万水千山,莫忘来时路。
“传承精神,是最好的铭记”
“红色故事是个宝、红色物件是个宝、红色精神是个宝。”清明期间,皖西革命老区六安城里,除婉转悠扬的歌曲《映山红》传唱大街小巷外,这首节奏鲜明的快板《我有传家宝》也让人忍不住打起拍子。
它是当地“红色记忆·我有传家宝”赛宝大会的压轴节目。赛宝大会自202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4届,连带压轴戏家喻户晓。赛宝大会由军地联合举办,通过拾贝民间红色文物故事,引导全社会铭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家风。
“头颅抛千斛,风雨憾孤舟。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00后”女孩周怡然曾在这个舞台上,饱含深情地向观众复诵曾祖父周狷之的绝命诗。周狷之曾是皖西六霍地区党组织创建者之一、六霍起义主要领导者之一,为中国共产党在皖西建立发展立下不朽功勋。1930年7月底,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他始终咬紧牙关、坚守革命气节,英勇就义前写下这首宁死不屈的绝命诗。周怡然说,太爷爷的绝命诗,是我们家最珍贵的财富。
“烈士的绝命诗、革命家书在子孙后代的诵读解说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形成新的时代记忆。”活动总策划人孙炜介绍,4年来,该市军地联合搭建市县两级“晒宝”平台,晒出革命文物实物、绝命诗和红色歌曲等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72件,吸引100余名革命后代参与活动,受众群体超百万。
六安军分区每年筹划清明主题教育活动时,都会将“红色传家宝”故事纳入教育内容,还将其作为征兵宣传、全民国防教育、民兵思想政治教育活教材。该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宣传教育业务工作负责人孙小东感慨,传承精神,是最好的铭记。近3年来,当地大学生参军热情高涨,“双合格”青年数水涨船高,远远超出任务数,基干民兵队伍也毫不逊色,在抗洪抢险、练兵比武等任务中涌现出百余名先进典型。
关键词 陪 伴
愿做红色根脉守护人
■邱欣江 中国国防报记者 郭冬明
清明前夕,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茅排乡山陂村,一位佝偻着背的消瘦老人,手持扫帚和柴刀,走过一条长长的阶梯廊道,蹒跚走向半山腰的一座青石墓冢。他俯身轻扫落叶、擦拭墓碑、添培新土,又将竹篓里的米酒和艾米果摆到墓前。墓碑无名,他却低声絮语:“老伙计,我带了你最爱吃的家乡味。”
洪正龙擦拭无名烈士墓碑。范振宇 摄
老人名叫洪正龙,今年82岁。他已守护了这座无名烈士墓14年。从68岁到耄耋之年,他如同照料亲人般定期祭扫、修缮墓园。
谈起与这座无名烈士墓的缘分,时间要回到2011年。洪正龙原来居住的村子因交通不便、青年外出务工多,逐渐变为空心村。为了方便生活,他搬迁至山陂村。一天,他无意间听闻这里有座无名烈士墓,儿时的记忆又涌上心头。
1949年,洪正龙的叔叔洪文义参军入伍。1951年,洪文义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忠骨埋葬在朝鲜。
在接到洪文义的阵亡通知书后,全家人都难以释怀,希望将他的骸骨接回村里安葬。这份未能送叔叔最后一程的遗憾,也在幼小的洪正龙心中埋下了思念的种子。
当他在山陂村的后山中发现这座被荒草掩埋、碑文模糊的无名墓时,墓碑已经倾斜,裂缝中滋生的蕨类植物爬满碑面,雨季时山洪冲刷下的淤泥在墓周形成扇形堆积。青苔覆盖的“烈士”两个字瞬间击中了他的心:“该有人给这位烈士当个亲人啊!”从这以后,洪正龙就把这座无名烈士墓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祭拜。
“这肯定是我们的战士!”洪正龙迫切地想知道这位烈士的信息,翻查《抚州市志》等资料,发现1932年红军某部曾攻打江西省南城县,在当地与国民党部队激战,有部分红军战士在此次战斗中不知所踪。当时村里99岁的徐桂芳老人回忆道:“我那时候还很小,有天突然听到村里人说,有一个红军流了好多血,躺在村子门口,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村民们为纪念他便修建了这座坟墓,但是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洪正龙当即作出决定:修缮墓地,一生守护。为此,洪正龙结合地方习俗,自己制订祭扫时间:每月初一带扫帚清扫墓地,清明冬至供上家乡菜肴,建军节和烈士纪念日敬献军歌。
这些年来,他在每次擦拭墓碑时,口中总是念叨着“总得给英雄找回个名字啊”。守墓笔记本的夹层中,始终收着半张泛黄的抚州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多个他曾徒步寻访的村落,褶皱处还沾着某次雨夜翻山时蹭上的青苔。
2024年8月,抚州市临川区为充实区方志馆家谱馆藏,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族谱。工作人员发现,很多家谱中都有革命烈士,还有的家谱中出现了好几位烈士。但家谱中记载的信息很简单,很多只记载了烈士身份,却没有烈士的生平。
“临川区有父子烈士、兄弟烈士,还有的烈士未成年就牺牲了。当年他们是抱着怎样的信念投身革命、不惜牺牲?”区党史办工作人员黄瑶说,“我们方志馆希望不仅记住烈士名字,更要留下他们的故事。”
随后,区党史办联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成立烈士信息征集工作小组,专门收集整理烈士事迹。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是去年10月联系到我的,说想了解无名烈士的故事。”洪正龙说,“当时我很感动。这位烈士已经牺牲90多年了,还有人记挂着他,想了解他的故事。”
洪正龙14年如一日的守护,从孤身一人的执拗逐渐演化为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这背后离不开退役军人事务局与社会力量的助力。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首先将这座无名烈士墓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通过标准化修缮步道、划定管护范围、安排专人维护,使其成为红色教育的实体课堂。越来越多的人和社会组织慕名来这里祭扫,洪正龙的故事也在口口相传中被大家所熟知。
“我和洪老结识于2015年。这些年,我经常组织学校师生来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抚州市临川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易仁财介绍,今年清明节前,学校组织党员教师来无名烈士墓前祭扫时,洪老也参加了。
“清明前后,总有人慕名前来祭扫无名烈士,我要把墓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让人知道,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为我们流血牺牲的先辈。”洪正龙还担当义务讲解员,给来访者讲述红军故事和叔叔抗美援朝的故事。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守护。”在记者道别洪正龙时,暮色中的他坐在墓碑前用临川方言哼唱《十送红军》。山风掠过几十年树龄的老柏,沙沙声应和着苍老曲调,仿佛那些永远年轻的灵魂,回应着来自故乡的问候。
版式设计: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