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集团军某连官兵寻访抗美援朝老兵杨易德,为连史补上“缺口”——
穿越时空的电波
■聂旺沙
今年初,新上任的第80集团军某旅某连指导员李政民翻看连史册,发现有关连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历史的记录只有一句话——“1952年随团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捧着泛黄的连史册,想到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条件有限,连队后来又经历数次转隶改编,那些宝贵的历史记忆渐渐被湮没在岁月长河中,李政民心绪难平。他当即行动起来,组织官兵开展“寻根”活动,希望补上连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历史“缺口”。
几番寻找下来,一则地方媒体发布于2020年10月的视频报道,引起李政民的注意。
视频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杨易德的抗美援朝老兵,家住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1951年入伍,次年底入朝作战,在志愿军第16军46师136团通信连总机班任守机员。
“我们连的前身部队,就是136团通信连!”看到视频报道的那一刻,李政民心里怦怦直跳。在凤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帮助下,他辗转与杨易德的家人取得联系。经凤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比对和杨易德本人回忆,确认杨易德正是该连的老前辈。
3月11日,李政民和两名战友专程前往凤冈县看望杨易德,开启一场“寻根”之旅。
看到来自老连队的年轻官兵,91岁的杨易德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老连队还记得我,这么远来看我。”
杨易德伸手握住李政民的手,拉他坐到自己身旁。看到李政民带来的连史册,杨易德的声音有些颤抖:“当年在朝鲜,我们隐蔽在坑道里,耳朵贴着听筒,手摇总机,炮火震得总机直颤……”
当时,敌人实施“空中绞杀”,志愿军通信线路经常遭到破坏。为保障部队通信线路畅通,杨易德和战友们不顾敌人火力凶猛,前出进行修复作业。一次架线任务中,敌机突然俯冲下来。杨易德本能地扑过去抱起总机,滚向附近的弹坑,炮弹落在他刚刚作业的地方,掀起滚滚烟尘。
“电话线就是战斗线,必须随断随接,保证上级命令及时传达到战斗一线。”回忆这段往事时,杨易德两只手的手指不自觉地碰触在一起,边说边演示着接线动作,“我们通信连的全体官兵,当年曾一起立下‘誓死畅通’的誓言……”
“老前辈,连队现在发展得很好,装备越来越先进。”李政民向杨易德展示连队数字化通信装备的照片,杨易德连声感叹:“当年要是有这些‘千里眼’‘顺风耳’,不知有多少战友能活着回来。”
通过视频连线,杨易德还“参观”了连队荣誉室。当看到荣誉室新设的“电波传承”展区内,锈蚀的电台模型与数字化通信终端并排陈列时,杨易德眼睛一亮:“当年我们用生命守护的通信线路,如今发展得这么先进,好啊,好啊!”紧接着,老人眼圈有些泛红,喃喃自语道:“老伙计们,咱们连队的兵,出息了!”
镜头里,连队官兵齐声唱响《通信兵之歌》,向老前辈致敬。“银线连接雄师百万,电波飞翔大地长空……”激昂的歌声响彻耳畔,杨易德露出由衷的笑容。
交流中,李政民一行与杨易德互赠了礼物。连队官兵送给杨易德的是一面写有“机动通信连”字样的红旗;杨易德赠予连队的,是几张珍藏多年的军旅老照片和他撰写的《我的人生回眸》一书。接过那面崭新的旗帜,杨易德盯着上面的字看了又看,不停地摩挲着,爱不释手。
临别前,官兵代表站成一排,向杨易德敬上军礼。杨易德回敬军礼后,再次拉起李政民的手嘱咐道:“要把‘人在阵地在,誓死保畅通’的好传统传承下去。”
坐在归队的高铁上,李政民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在当天的连队日志中,他写道:“70多年过去,杨易德老前辈和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传递的电波从未消失。那飞翔的电波穿越历史时空,化作数据洪流中的忠诚密码,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强军路上奋力前行。”
如今,杨易德送给连队的老照片和书籍,已被展陈在连队荣誉室里。“我们正抓紧梳理、制作新的连史册。”李政民说,现在连队每名官兵都对杨易德的故事耳熟能详,“增加在连史册上的内容虽然不多,但被填补的那个‘缺口’,紧紧凝聚着全连官兵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