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加油,有必要“扎堆”吗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团改进油料保障方式的一段经历
■丁宁 李东东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团战士在为车辆加油。董 兴摄
近日,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团接到紧急任务,需出动运输车执行长途物资倒运。受领任务后,汽车连王连长立即确定人员和车辆,组织应急加油。很快,车队就开出了营区。
“团里开设应急加油口后,遇到紧急情况,车辆出动速度更快,完成任务效率也更高了。”对此,王连长很是感慨。
此前有一次,团队组织汽车驾驶训练,王连长负责带领由重装备运输车和通装运输车组成的混编车队。训练结束后天色已晚,因需要加油的车辆太多,有的当天没能完成加油,导致第二天复训出发前,出现了通装“等”重装加油的情况,前后耽搁了20多分钟,受到上级批评。
事后反思复盘时,王连长和官兵发现,以往团里一般每半月组织一次集中加油,基本能满足日常训练和任务保障。近几年,部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装备类型更加多元,各类车辆在相同时间下的油耗量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与运输任务同时展开,传统的集中加油方式就无法满足精细保障需求,还可能影响战备状态。
该团党委了解相关问题后,立即深入一线展开调研。一次集中加油时间,他们留意到,除执勤车辆和待命车辆外,一些只出现少量油耗的保养车辆也在排队加油,挤占了任务出动车辆加油时间。
车辆什么时候需要保持油料满格?不同类型车辆是否有集中加油的必要?围绕这些话题,调研组同基层官兵展开了讨论。
有的官兵认为,车辆保持满油,有利于保证战备状态,但这样就需要每天组织一次加油。如果当日所有动用的车辆都加一次油,会造成集中加油、车辆排队。有的官兵建议,能否将执勤、待命用车和保养车辆区分开来,长期不用或较少使用的车辆,不必与执勤车辆同步加油,科学统筹避免造成排长龙现象。待命车辆可以灵活组织加油,降低人力物力消耗。
“从战备角度来说,各类车辆随时保持满油状态,的确能让出动效率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集中加油、同步保障,应对传统加油方式予以改进。”该团领导告诉记者,上级对加油的手续审批、安全操作等有明确规定,但不同车辆加油的频次、间隔等,可由各单位根据自身工作和任务实际决定。
在梳理官兵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团党委确立“有利于战备训练、安全管理以及油料保障效益”的指导原则,根据历史大数据,对不同车辆装备类型、不同训练保障任务、不同战备任务背景进行分析,测算出日常加油频率,细化制订油料保障方案:将半个月一次集中加油改为每周一次,由基层连队根据不同类型车辆使用情况和加油频率,精准提报补给需求,每周分车型、分时段集中加油;采取定期加油和应急加油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加油站改造项目增设部分应急加油口,确保有效应对突发情况下的车辆加油需要。
“现在执行任务,车辆加油效率明显提升,出动更加迅速。”一位团领导说,他们将继续根据执行大项任务车辆加油情况,探索优化不同车辆油料加注时机和方法,让每辆车都保持最佳状态,确保一有任务能迅速出动。
记者感言
科学保障有学问
■孙兴维
车辆加油是部队的一项日常保障工作,看似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但车辆加油时机、加油方式是否科学高效,也能体现一支部队的战备和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让车辆加满油,随时处于待命最佳状态,是高水平战备的重要标志。但从车辆精细化管理角度来说,让所有车辆集中加满油却不是最佳选择。针对练兵备战实际,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团对标战斗力建设要求,着眼实现战备水平和装备管理效益最大化,根据不同车辆装备类型、不同训练保障任务、不同战备任务背景,创新探索出不同类型车辆加油时机和方式方法,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细管理、精准保障的做法值得肯定。
科学管理、科学保障出战斗力。车辆加油看似只是后勤保障中一个不起眼的环节,但如果统筹不好也会影响到备战打仗能力的提升。各部队只有平时做好科学统筹、精细保障,严抠每一个细节、理顺每一个环节、练强每一项能力,才能保持良好战备状态,战时就能临危不乱,随时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