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士官学校探索优化预选军士培养模式——
授课紧贴战位 能力更快适岗
■龚国茂 解放军报记者 胡云艳 特约记者 倪 帅
海军士官学校学员在实操演示中学习设备维修知识。龚国茂摄
“柴油机转速不稳,请立即进行应急处置……”早春时节,海军某导航台一场实战化训练正紧张展开。
记者看到,列兵杨晨明收到特情通报后,立即按下工作柴油机减速按钮,快速进行检查修理。故障排除后,导调组给予好评。
“这些战士之前参加过预选军士培训,虽是首次参加类似任务,表现却可圈可点。”该导航台领导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海军士官学校完成预选军士培训的战士,分到基层后很快就能胜任岗位,综合能力素质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
预选军士培训有了哪些新变化?记者来到海军士官学校一探究竟。
“预选军士大都属于技能型人才,岗位职责重要。”该校领导说,有段时间,有些结业学员回到基层后开展工作有些吃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岗位。为此,学校成立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与各岗位结业战士展开交流,探讨专业训练以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学习不精准、实操训练浅表化、教员能力待提高……调研中,一些矛盾问题浮出水面。
随后召开的教学研讨会上,该校党委一班人经过研究讨论形成共识:预选军士培训是典型的岗前培训,必须牢牢铆定“一线操作员、基础战斗员”这一目标,让预选军士真正在培训中学到本领,尽快在岗位上发挥作用。
经过多次论证完善,一份“科目化训练、标准化考核”的预选军士培养方案终于制订完成。
所谓“科目化训练”,即改变按照书本知识体系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对照一线部队岗位要求,明确预选军士岗位能力目标,构建教学训练科目数据库,并以此设置各科目学习和训练内容,按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整体的顺序完成科目训练。
“标准化考核”即优化考核模式,借鉴“考驾照”方法,让参训学员学完一个科目就考核一个科目,同时推进配套训练设施标准化建设,探索无人化考核实操方法,解决人工训考耗时费力、标准不统一、干扰因素多等问题。
为提升教员能力素质,该校积极组织岗前培训、专业轮训和在岗集训,并派教员参加当兵锻炼、演习演训等任务,帮助他们了解部队动态、装备性能和岗位实际需求,优化教案内容和授课方式,让课堂更加贴近战位、衔接战场。
记者走进某修理专业教室,一堂以实战任务为背景的授课正在进行。
“执行护航任务时,电站柴油机滑油压力下降造成故障停车,该如何处置?”授课中,教员刘峰边演示操作、边讲解原理,授课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清晰直观,学员频频点头。演示完毕,学员分组进行处置操作练习。
“这样的授课模式,能让学员更直观深入理解某项技能在实际岗位中的运用与操作。”刘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授课采用活页式教材,内容由若干个科目组成,涵盖理论、实践、案例解析等多项内容,还有大量最新演训案例、处置方法以及演示图片。教研室会根据部队岗位实际,动态更新科目内容。
“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理论,如今都可以通过图片、音视频、典型案例等帮助理解消化。教员的实操演示、学员小组研讨,能帮助我们更快掌握各科目的训练标准与技巧。”学员侯沁博形容,“科目化训练”的内容是每名战士上岗前的必备技能,“标准化考核”则是上岗的必经之路。就像考驾照,需要通过每一个科目考核,任何一个科目成绩不及格,总成绩都会被判为不合格。
授课紧贴战位,能力更快适岗。该校领导介绍,随着“科目化训练、标准化考核”人才培养模式推开,该校上百个科目完成教学改革。目前,一大批预选军士在基层脱颖而出,入选部队人才库,为战斗力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