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军民情谊深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李 蕾
蛇年新春,伴随着第一抹晨曦染红哨所,新疆博尔塔拉军分区某边防连官兵和护边员、牧民们迎着旭日升起国旗。
仪式结束,该连卓指导员招呼大家,一起来到营区的西北角。
那里,有一座“爱民亭”。亭子中央,矗立着一位战士的雕像——连队原卫生员高继友。
“那年,高继友巡诊归来,感到身体不适。他正准备休息时,一名牧民急匆匆来到连队求助。”卓指导员一边轻抚雕像,一边向大家讲述高继友的故事。当时,这名牧民的孩子持续高烧,腹泻不止。高继友了解情况后,立即带上药箱赶往牧民家里,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孩子病情稳定后,高继友连夜返回连队。过河时,他不慎从马上跌落,被无情的河水夺走年仅19岁的生命。
听完卓指导员的讲述,在场人员纷纷脱帽、鞠躬……
高继友牺牲后,官兵和牧民相继为他修建了“爱民碑”和“爱民亭”。每当新兵下连、老兵退伍,连队都会组织大家到这里聆听高继友的事迹。逢年过节,营区周边的牧民也会自发前来祭奠。
卡昝河奔流不息,连队官兵的爱民故事仍在续写——
2023年,一场狂风席卷卡昝河谷,牧民米·乌拉家的房子被吹塌。“寒冬将至,我们不能让群众挨冻。”该连连长、指导员各带领一支党员突击队,采取两班倒的方式帮助他重建家园。在寒冬来临前,米·乌拉一家住进了温暖的新房。
在该连荣誉室,整齐叠放着一摞绣着“爱民拥军”字样的手帕。
“这99块手帕,记录着连队第10任军医张鸣一的故事。”卓指导员说,张鸣一在连队任职期间,先后为驻地牧民群众接生过99个孩子。每个孩子出生后,其母亲就会送给张鸣一一块自己缝制的手帕。
漫步该连营区,记者看到,这里还建起了“惠民驿站”,可为牧民、护边员提供中转住宿、快递收发、物资采购、体检看病等服务保障。
辞旧迎新、欢度佳节之际,同样的鱼水深情,也在另一个边关军营驻地持续升温。
这天,在西藏米林县琼林村,西藏军区某边防连官兵,随着欢快的乐曲,与村民手拉手跳起锅庄舞。
以放牧为生的琼林村村民,曾经“逐水草而居”。现在他们把家安在该连营区附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部队官兵的帮助。”琼林村村民说。
近年来,该连官兵与村民共建基层组织、共树文明新风、共守神圣国土,常态开展结对认亲、联合巡边等活动,通过开设“连—村、哨所—牧屋”热线电话、升级改造多个“巡边小牧屋”,逐渐构建起集理论服务、便民服务、救援服务、巡边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边境服务站网格体系,成为当地军民共建的示范标杆。
去年,村民多吉的女儿突发疾病,急需救治。由于当时天气极其恶劣,普通车辆根本无法出行。情急之下,多吉拨通热线电话,请求连队官兵帮助。
“别担心,我们的巡逻车可以上路。”该连官兵迅速伸出援手,冒着风雪把小女孩送到当地医院。看到女儿转危为安,多吉眼含热泪地说:“金珠玛米,呀咕嘟(藏语,意为‘解放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