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的春节咏叹
■李 仲 董 伟
回望古人关于春节的描述,不能不提苏轼。他围绕春节写下的诗作,令我们回味无穷。其中,《馈岁》《别岁》与《守岁》,是他寄给弟弟苏辙的三首诗作。诗中不仅蕴含他故乡蜀地丰富的春节习俗,也映照出他个人的情感波澜与文化意蕴,历来备受赞誉。
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岁末的陕西凤翔春节氛围愈来愈浓厚。在凤翔为官的苏轼,心中泛起了思乡之澜。这是他入仕后初次离家外任,不能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不能回四川老家走亲访友。他只能援笔书怀,回忆家乡的春节民俗,向苏辙诉说心声。
《馈岁》一诗细腻描绘了岁末邻里间互赠礼物的热闹图景。“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诗中洋溢着淳厚的生活气息。“馈岁”,意即“岁晚相与馈问”。馈岁之时,无论贫富贵贱,皆竭尽所能,筹备馈赠之礼。田间收获、家中珍藏,皆化作满含深情厚谊的礼物,在邻里间相互馈赠。这不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融、情谊的纽带,彰显出国人自古以来重视人际关系、崇尚和谐共融的文化价值,是“礼”与“情”的完美融合。
“酒食相邀,呼为‘别岁’”。《别岁》一诗则展示了邻里、亲朋、好友间相互宴请的温馨场面,宛如现今的春节聚会。“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岁末之际,人们在欢乐之中亦难掩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旧岁如东逝之水,一去不复返;而新岁将至,带来新的未知与希望。在春节这一新旧交替的重要时刻,苏轼用诗作启示我们,在欢乐中珍惜时光,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映射出中华民族深刻的生命意识与哲学智慧。
《守岁》则生动刻画了除夕通宵守夜的有趣场景。“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除夕夜,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全家围坐一堂,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孩童强忍困意,只为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苏轼不仅感慨时光易逝、思念亲人,更心怀政治抱负,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然无法留住时间,便勿使岁月虚度,要趁青春年少,实现理想抱负。诗句展现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通过苏轼这3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笔下的春节图景,实则是中国故事的生动写照。其中蕴含的春节文化精髓,历经时光雕琢,代代沿袭,至今仍深深扎根于华夏沃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鲜明符号,彰显出非凡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这份文化的传承,为我们构筑起文化自信的坚固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