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引导官兵破除考场思维树立战场意识——
想想“方案之外”的仗怎么打
■刘小蛟 黄武星
“前卫车遭遇‘地雷’!”西北高原,寒风萧瑟,火箭军某旅一场战斗发射演训激战正酣。车队刚驶出宿营地就突遭特情,指挥员沈远志沉着应对,各小组立刻行动。警戒防卫、抢救“伤员”……特情得到有效处置,战斗进程稳步推进。
“战场无常势,周密考虑、灵活应变方为破敌之道。”走下演训场,沈远志说起半年前一次“走麦城”的经历。
那场演训,部队要在复杂背景下展开战斗反击,其间穿插无人机侦察、道路受损等多种特情,但沈远志带领官兵应对起来得心应手。这得益于他们此前不断细化完善特情处置预案,形成了一本专门应对演训考核的“秘籍”,助力他们屡夺佳绩。
战车轰鸣声中,沈远志望着正在起竖的导弹,本以为胜券在握。不料,“敌特”悄然摸进警戒圈,警戒人员迅速反应处置,但号手和装备仍受到损伤。沈远志立刻指挥号手抢救“伤员”、抢修装备,最终还是因没能按时发射而宣告失败。
“没想到‘蓝军’会这样偷袭。”复盘会上,沈远志剖析失利原因:以往演训中,“敌特”冒着严寒涉水而来的可能性很小,沈远志便对靠河流一侧放松了警惕。
“战争残酷复杂,别把对手想得太简单,也不要按想定情境指挥、依常规套路打仗,否则上了战场必定吃败仗!”了解到事情的始末,该旅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意料之外”看似是方案预案不够完善,根子却是脑子里的实战观念不强,指挥员盯着演训胜负练兵、瞄准考核标准备战,长此以往将难以适应未来复杂战场环境。
一番话让沈远志红了耳根,也让不少参会指挥员蹙眉沉思。该旅趁势掀起一场“战争就在明天”的讨论,官兵们一起开启“头脑风暴”,之前演训的教训被一一起底:某营发射成功后状态下滑,返营途中再遇特情,官兵应对不力;某班组在演训考核中为提高防护速度导致防护质量降低,考核组查出密闭性不合格……随着讨论深入,更多平时在训练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被官兵拎了出来。针对一系列问题,大家用战场思维重新考量。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该旅在此后的演训中,根据任务不同实施阶段,区分敌我态势、战场环境,嵌入实战背景,随机设置“捆绑式”“衍生式”特情,通过叠加复杂“敌情”、反常特情锤炼官兵应变能力;设立机关基层联合导调组,将经验丰富的营连主官编入其中,根据现实因素、实战背景、所需条件等科学设置特情险情;针对不同任务类型进行课题攻关,逐步完善各类方案预案,定期组织战例研讨活动,在真抓实备、真打实练中,进一步锤炼指挥员驾驭战场变量的能力。
“车队经过村庄,注意‘敌情’。预定地域东侧有深坑,注意探查……”近日,该旅一场火力突击演训再次在群山深处打响,沈远志根据战场实际认真研判“敌情”,指挥各战斗编组明确分工、见招拆招,高效处置突发特情,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编余小议
莫用“应试”思维“应战”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意料之外”更是家常便饭,如果生搬硬套过往经验,忽略实际战场情况,无疑是“刻舟求剑”,势必难以取胜。
实践中,有的指挥员在备战考核、训练演练中,不自觉地把目光和精力放在拿“高分”上,殊不知这是用“应试”思维去“应战”,缺少对战场的研究和对敌情的洞察,遇到方案外考题往往容易无从下手。
破除“应试”思维,当立足战场实际,从敌情我情出发,从严从难设置考核标准,聚焦战场极限设危局、构险境,倒逼官兵瞄着最残酷的战场设预案、强能力,用“明天就要上战场”的紧迫感,紧盯强敌对手、瞄准未来战场,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摔打锤炼部队,方能锻造能打胜仗的尖刀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