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份沉甸甸的经济年报透视2024年国民经济数据几大亮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于心月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5-01-23 07:32:30

一份沉甸甸的经济年报

——透视2024年国民经济数据几大亮点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2024年,河北省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6215万吨,同比增长2.37%。图为1月15日,一艘轮船靠泊在唐山港京唐港区散货码头卸货。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写在前面

1月1日,西安国际港站汽笛长鸣,2025年首趟中欧班列鸣笛出发;

1月2日,福建厦门项目建设工地吊臂起降,77个重大项目建设正酣;

1月3日,全球首个光电融合确定性新型算网基础设施在江苏南京正式开通,我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有了可靠“底座”……

开年以来,神州大地活力勃发的发展新气象扑面而来。一份新鲜出炉的数据,彰显出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1月17日,国新办举行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初步核算,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

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形成合力,有力推动经济向好向优。“2024年我国经济克服了复杂内外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顺利实现了主要预期目标任务,推动了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成绩实属不易。”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

一份沉甸甸的经济年报,记录了过去一年奋斗的收获,也提振着新年再出发的信心。透过国民经济数据,让我们感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稳”的基础

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30万亿元

1月14日,2025年春运按下启动键,上海海洋大学大一学生朱仕远踏上返乡路。几天前,他购买火车票时发现,这个春节,自己回家乡安徽宣城的路变“短”了。

“从上海乘坐高铁回宣城,只用1个多小时!”朱仕远说,去年他第一次来上海时,坐了近9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如今,上午从学校出发,中午就能赶到家吃午饭。”

朱仕远快速返乡,得益于2024年底新开通的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高铁(沪苏湖高铁)。据铁路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沪苏湖高铁计划增开春运临时旅客列车8.5对,将有效缓解长三角地区运行压力。除了沪苏湖高铁,2024年,池黄高铁、荆荆高铁、集大原高铁、怀兴城际廊兴段等多条铁路新线开通运营,不仅为提升春运铁路运送能力提供重要保障,也成为激活区域经济圈的新脉动。

透过流动的中国和不断织密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稳如磐石的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基本每1到2年就突破一个10万亿元关口。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2021年、2022年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到2024年首次超过130万亿元。10余年间,经济总量实现从50多万亿元到130多万亿元的历史性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体量、市场容量都很大,产业体系很完整,配套能力也很强,供给和需求都能够支撑国内大循环,这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基本依托。”康义说。

平均每天生产8万多辆汽车、340万台智能手机、超4.7亿件快递在各地寄送……一个个鲜活数据,展现我国统一大市场的生机活力。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48.8万亿元和51.4万亿元。货物贸易、外汇储备、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居世界第二,5G、算力、储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制造业强链补链扎实推进。

江水之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重要项目——常泰长江大桥建设进入冲刺阶段,1600余名工人穿梭忙碌;峡谷之中,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以每天30多米的吊装速度推进;黄海之滨,江苏如东海上环港风电场建起我国首套海上风电自主探测平台。开年以来,多项重要工程取得新进展,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这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真实写照,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义表示,“下阶段,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干字当头,把各方面有利因素转化为发展的实绩,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新”的动能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到第11位

“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做外贸生意,省时又省力。”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间玩具商铺,说起人工智能,负责人陈美君打开了话匣子。借助某智创服务平台,她成了“外语满级”的销售员,接到不少海外订单。

在1500余公里外的重庆一家汽车制造智能工厂,几百个机械手臂上下挥舞,协同运作。不到2分钟,就有一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从这里下线。据介绍,该智能工厂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已实现关键程序完全自动化。

镜头转向大学课堂。点开链接,上传音频、图片,在老师指导下,北京邮电大学大一学生张祺立制作出与自己样貌、声音相像的“数字人”。2024年9月,该校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纳入本科新生必修课程体系。在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郭军看来,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过去一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新活力。向“新”出发,提“质”而行,各地因地制宜、同题共答,让这份经济答卷“新”风扑面——

新科技表现亮眼。“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深海大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断刷新中国科技新高度。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到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2.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新产业发展壮大。低空经济加速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成为全年各大展会的关键词……新兴产业聚能起势,产业体系新支柱逐步形成。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1%、53.5%。

新风景比比皆是。新能源汽车一路疾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屡创新高……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绿色发展进一步显效。2024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

新年伊始,我国高质量发展步伐依旧稳健: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国产大飞机C919开启沪港定期商业航班,“华龙一号”漳州核电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大江南北,新质生产力热潮持续涌动,描绘出中国经济新图景。

“优”的环境

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超1.3万亿元

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享受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产品,由8类增加至12类,并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纳入“两新”政策支持品类。1月20日起,全国各地陆续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一部手机,加速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看上游,一部手机包含上千个元器件和零部件,手机销量的增长,为上游供应链创造新的增量;看下游,我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2亿,网购、短视频、游戏等,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消费新场景。

从去年3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布,到7月加力支持“两新”政策出台,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激发了消费新动能。

“两重”“两新”,是去年政策“组合拳”助推经济回升向好的生动缩影。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很不平凡。一季度开局良好,二、三季度经济运行压力加大。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因时因势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社会信心,促进经济明显回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2025年重点任务首位。“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如何看待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也没有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发展的‘时’和‘势’依然占优。我们对中国2025年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康义说。

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我国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元旦刚过,相关部门已明确多项促消费具体举措。1月7日,商务部启动“2025全国网上年货节”,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消费旺季遇上政策支持,各地“年经济”持续升温。

春节临近,各地大街小巷,别具特色的年货节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在天津杨柳青古镇,一张张含有吉祥元素的年画,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选购;山东菏泽黄河大集上,粉条、香油等各类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陕西西安的中欧班列年货节上,国内外1000余个品类的商品,让市民购物袋里的年货充满“国际范儿”……

“我国宏观调控经验丰富,企业敢闯敢拼,人民群众勤劳智慧,这些都增强了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康义说,“接下来,要通过改革发力、政策给力,把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