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兵言兵语讲述兵情兵事
■姚欣彤
图片设计:吕欣彤
近年来,中国军网八一视频推出《强军之路》(6集)、《强军之路·向百年》(4集)、《热血与山河》(4集)等多部系列微纪录片,它们以质朴的镜头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新颖的拍摄手法,将来自不同军兵种、不同岗位战士的动人故事呈现给观众。
系列微纪录片注重细节刻画,聚焦平凡战位、普通一兵。微纪录片的视频时长短,虽然无法全面展现每个岗位上战士肩负的职责,但是抓住关键细节也能刻画出其独特之处。如《强军之路》中《追伞的兵》一集,以空军保伞员这一岗位为切入点,书写他们的工作日常。通过镜头,观众细致了解了保伞员的“叠伞”训练。而这一岗位为何被称为“保伞员”而不是“叠伞员”,正是该集刻画的重点细节之一。片中,大量镜头语言被用来表现叠伞的繁琐步骤。每一个折痕、每一次检查,都被镜头放大并进行细致的技术处理,使观众一目了然了解到保伞程序的精细性,对于保护战机和飞行员安全至关重要。保伞员的岗位职责重在一个“保”字。镜头缓缓推进,观众看到了保伞员严谨专注的工作情景,他们对每一道程序都充满敬畏,这些看似平凡的动作,凝聚着他们对职责使命的担当。正是这种无声的诉说,让观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保伞员在平凡岗位上抒写着不凡篇章。《强军之路》中《一把好枪》,讲述了陆军某部轻武器精度射手胡建设30余年的试枪经历。镜头下,胡建设用粗糙的双手轻抚着枪身,眼神中透露出对每一把枪的熟悉与敬重。无论是炎炎烈日下,还是凛冽寒风中,胡建设总是耐心地调试着每一把枪,不容许有任何微小误差。他那专注的神情,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每一把枪不仅是武器,更是他并肩作战的战友。这种深厚的情感正是通过细节刻画体现出来的。胡建设的经历,折射出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专研精进的战士的工作日常,他们或许不为大众熟知,却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系列微纪录片巧妙运用兵言兵语,立体诠释感人故事。创作者将采访内容重新整合编排,把主人公的受访语言,转化为逻辑严谨、生动感人的故事脚本,作为片中人物的情感线索。如《强军之路·向百年》中《方寸天地》一集中,整合编排了主人公陆军某旅坦克兵刘英康的受访内容。“把坦克开出车库我用了10分钟,但通过第一个崖壁,我费了2天,驶过第一个S弯我耗了7天,屡败屡战……”这句话是他在受访中对训练历程的真实表达。经过创作团队的精心改编,它成为该集的情感支撑和叙事脉络。这句话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坦克兵在训练中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而且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层次感和深度。同时,在细腻镜头语言的展现下,这句话被赋予了更强的情感张力。《热血与山河》中《巡天》一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主人公空军雷达兵赵桐基有一句台词:“我的工作是看天……一个响亮的名字‘海岛巡天人’。”这句话在开篇呈现,既展示出身为雷达兵的工作日常,又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雷达兵在孤岛之巅辛勤工作的常态,理解和感受故事背后的军旅情怀。
系列微纪录片采用多维拍摄手段,塑造精彩瞬间,增加了纪录片的观赏性与思想性。如《热血与山河》中《捍疆》一集,展现了炮兵发射炮弹的过程,在镜头下通过对战车内、战车外、炮弹着落点等多维度时空的呈现,完成对炮弹出膛过程的描摹。炮弹出膛的后坐力,采用摇臂拍摄技术呈现,炮身剧烈震动的力量感被捕捉,观众仿佛也能感受到地面在颤抖。同时,无人机从高空抓拍到炮弹划破天际的壮丽轨迹,与地面战士专注而坚定的神情相互映照,进一步强化了炮弹出膛的震撼力。此外,慢动作镜头捕捉到了炮弹弹壳出膛的瞬间,金属光泽在阳光下闪耀,尽显壮美。《强军之路·向百年》中《长剑之脊》一集展现火箭军某部“拆弹专家”何贤达修理导弹、排除故障的紧张场景,同样运用了多维拍摄技巧。镜头跟随何贤达穿梭于导弹发射井内,近距离捕捉他专注的眼神和熟练的操作,记录导弹部件被逐步组装的过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这一“大国重器”中。片中还运用高速摄影,定格何贤达冷静排除故障的瞬间来凸显其超凡技艺。镜头一转,夜幕降临,导弹发射井外一片静寂,而井内依旧灯火通明、紧张有序。何贤达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更显坚毅,这一幕成为对镜头之外“长剑昂首、直指苍穹”的写意化表达。
岗位虽小,但平凡中见伟大。中国军网八一视频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用兵言兵语讲述兵情兵事,以小切口故事诠释普通士兵的坚守,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让平凡战位熠熠生辉。微小之处见真章,镜头下的子弟兵既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也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梦想有追求的普通人。他们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坚持,都见证着对岗位职责的忠诚、对军人使命的担当。这些微纪录片正如创作者期许的那样,将观众带入到每一个平凡战位之中,去感受普通一兵的艰辛付出,让平凡战位上的不凡故事,传递出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