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幸福长
——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感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解放军报记者 单慧粉
写在前面
“每救治一名少数民族同胞,就能幸福一个家庭,就会种下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15年执着奔赴,15年播撒大爱,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对口帮扶西藏察隅县人民医院医疗队先后诊治25万名患者,和当地群众成了同气连枝的亲人手足。”
2024年岁末,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举行,8名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代表,深情讲述他们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感人事迹。
走上讲台的代表们,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模范践行者,也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一线见证者。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352个模范集体、368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这是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习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展现出新气象、新风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温情画面不断涌现,一幅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开。
情感相亲
“壮家生来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
“维吾尔族好青年,为你点赞。”
“凭一己之力挽救两个家庭,传播了大爱大义。”
……
报告会当天,在湖北省监利市自主创业的维吾尔族青年玉苏普江·艾比布拉,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登台发言。当他通过直播分享个人经历,讲到自己不识水性却“两天连救三人”时,直播间留言区被网友的点赞刷屏。
28岁的玉苏普江来自新疆和田,几年前到湖北监利创业。2022年4月的一天,玉苏普江正在监利市鄢铺渡口长江沙滩上摆摊烤肉,突然发现一名小男孩在江水里挣扎。玉苏普江不会游泳,但他没有犹豫立即冲进水里,拼命将落水男孩推向岸边。第二天,相同地点又有一对母子落水,玉苏普江再次冲入水中,将母子二人救上岸。
“作为一名出生在新疆、成长在内地的维吾尔族青年,我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悟很深。”在报告会现场,玉苏普江回忆道,初到湖北时,人生地不熟,他一度迷茫。当地相关部门主动伸出援手,帮他选门店、办手续、减免租金,扶持他开起烧烤店。“逢年过节,监利市民纷纷邀请我去家里做客,让我感到特别温暖。这两次救人,我就是出于本能做了该做的事。”玉苏普江说。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幸福生活的背后,正是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在生活着13个民族的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民族团结之家”。在这个社区居民活动大厅里,展示着居民们的民族服饰、孩子们的“爱祖国”主题绘画作品。各族居民经常聚在一起,挥毫泼墨、切磋棋艺、分享美食。
“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华一家,情深意长。近年来,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邻里节、百家宴,同吃一桌饭、共增民族情,到“村BA”赛事等打造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载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格局不断巩固,中华一家亲的佳话不胜枚举。
“壮家生来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声声伴酒喝,春夏秋冬都快乐……”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蟠龙社区,一阵悠扬的歌声从社区文体活动室传来,洋溢着欢快的气息。
蟠龙社区常住人口2.7万人,居住着汉、壮、瑶和仫佬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成,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多元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迸发出蓬勃生机。居民常常会带来侗琵琶、壮族八音等民族乐器,大家在演奏排练中其乐融融。”蟠龙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去年,社区居民委员会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大家备受鼓舞,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氛围更加浓厚。
生活相依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36年间,我骑坏了5辆摩托车,磨破了160多个邮包,穿烂了560多双胶鞋。脚下这条邮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事迹报告会上,来自云南怒江的傈僳族邮递员桑南才话音未落,现场已掌声雷动。
“村村寨寨很分散,以前没有公路,全靠双脚把邮件送到。”桑南才回忆。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发生可喜变化:江上42对溜索改造成36座跨江桥梁,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建成各类跨江桥梁160多座;怒江美丽公路连通沿线3个县市19个乡镇30余万群众,州内272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
桑南才不用再徒步走山间小路,换成了驾驶摩托车投递,“如今,我的邮包里除了信件和报刊外,更多的是衣服、食品等生活用品,包裹量也从最初的每月两三百件增加到5000多件。这是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的最好证明。”
云南独龙江乡大山深处有了5G网络信号;鄂伦春族群众走出高寒禁区,看病不再愁……党的十八大以来,420个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体发展,经济活力更足——
拉林铁路上,复兴号列车穿过山峁,同江河擦肩,疾驰在辽阔的雪域高原上。“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通达世界各地。
近年来,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落实落地,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2.4万多个。各地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各族儿女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一起跑出“加速度”。
增进福祉,民生保障更暖——
在雪域高原,“电力天路”编织起一张张安全可靠的“光明网”“民生网”;在内蒙古草原,各族儿女携手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巨变……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为各族儿女托起稳稳的幸福。
支援帮扶,社会保障更普惠——
24年来,河北保定学院支教服务队队员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的新疆且末县任教,点亮少数民族学子的梦想;“蓝天军医”对口帮扶西藏察隅,建医院、救病患、传技术、育人才,被各族群众誉为“兵门巴”(藏语,意为“解放军医生”)……
在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不仅有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广东珠海与云南怒江对口帮扶、守望相助的“江海情深”,还有对口援疆、对口援藏中结成的数不清的“亲戚”、留下的讲不完的故事。
尼洋河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消息传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一片欢腾。每年春天,遍布嘎拉村的上千株野生桃树竞相开花、灿若云霞,故又得名“桃花村”。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近年来,这个汉、藏、珞巴等多民族群众聚居的村庄积极发展“桃花经济”,每年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各族群众生活越发红火。
文化相通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如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站长熊熊给出答案——
在地铁音乐角,以民族音乐、非遗乐器为载体,运用马头琴、民族舞等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一场场视听盛宴;在地铁中心展台和文化长廊,一幅幅先锋模范、大国工匠的宣传画,一件件神舟飞船、古代沙船的模型,成为乘客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在疾驰的“民族团结号”文化列车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在日均百万人次以上的地铁车厢内“春风化雨”……
如今,被誉为“城市第二空间”的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阵地,汇聚着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万千气象。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由多元汇聚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海边抢“花炮”,河上“独竹漂”,篮球场“采珍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丰富的竞赛项目引人入胜,赛场刮起浓浓的“民族风”。170个极具特色的表演项目,也让观众一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是体育的盛会,更是团结的舞台。以赛会友,体育盛会打开交流之门,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田。
赣鄱大地,“古村跑”“共同的家”文化惠民演出不断增强群众认同感;彩云之南,千年黑陶技艺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之美;中原大地,一个个融入多民族舞蹈、器乐、典故等元素的文艺节目,惊艳刷屏……以古为新、弦歌不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车间里,来自蒙古族、汉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的绣工们各显身手。指尖起落间,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蒙绣花纹悄然绽放在绸缎上。不久后,这些蒙古族刺绣作品会在各大城市的线下门店展览销售,成为助力百姓致富的新产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名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嫘祖缫丝起,到后来的湘绣、蜀绣、苗绣、蒙绣……丝线经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织锦绣中华。
45岁的蒙古族绣工哈斯其其格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一会儿工夫,绣布上便勾勒出一颗圆润饱满的石榴,这是她最擅长绣的图案。她为作品中的每一颗石榴都绣上56颗籽,在她心目中,石榴象征着民族团结,也象征着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