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记忆
■徐瑞滢
北风萧瑟,楼前那棵银杏树,最后几片金黄的叶随风飘落,只剩光秃秃的枝丫。
朝阳跃出地平线,照亮了东方的天空。我不禁感慨,冬天的阳光也透出一股清冷的氛围。这清冷的冬日,千里之外的西北又会是什么模样呢?那群驻守在祁连山深处的官兵怎么样了呢?
记忆中的那座营盘就在半山腰上。每到冬天大雪纷飞时,站在营区举目四望,天地皆是雪白。当春天来临,山下的花儿相继开放时,营区还是一片银装素裹;当平原的秋雨滋润着稻田,金桂满城飘香时,营区已经冬意渐浓。
被严冬浸泡久了,大家似乎对“暖”更加渴望。
连队没有自来水,用水靠官兵从山下打水,再运上来。连队兵龄最长的老班长主动请缨,驻扎到山下的临时点位给大家打水。
这个临时点位是一间简陋的小屋,屋里能清楚地听见寒风呼啸、风雪打窗。老班长住在这间小屋里,日复一日早早起床去河边打水,冬日的朝霞似乎和他口中呼出的哈气冻在了一起。有时,肆虐的寒风吹得他脸颊生疼,双手隔着厚厚的手套被冻得发红,眉毛也冻上了冰花。老班长将所有水桶装满,拉回小屋,等山上的战友下来取水。将这一批水送走,身体暖和起来之后,他又要出门去打下一批水了。这样的生活,他重复了许多年。
老班长打的水送到了连队,炊事班总是最先“吃水”的。
为了能让大家在训练结束后立刻吃上可口的饭菜,也为了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水,炊事班的战士收集了连队每名官兵的饮食习惯、家乡特色美食菜谱。经过他们巧手改良,一道道营养美味,适合冬天的菜肴端上了桌,在寒冷的季节给官兵的身体“供暖”。
身体的“供暖”有了初步成效,精神生活更需要“温暖”。
几年前,连队来了一个新兵。他性格内向,不善于和战友交流,大家觉得他有些严肃,浑身透着一股冷气。
作为在连队带兵多年的班长,丁班长深知对不同性格的战士要有不同的带兵方法。
通过几次军事训练,丁班长发现这个小伙子不仅长得又高又壮,而且一点都不笨拙,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都很好,训练课目他一学就会。一段时间后,丁班长又发现他是健身房的常客。于是,丁班长决定从健身这方面入手,让新兵敞开心扉。
山里的冬天太冷,休息时,官兵都喜欢缩在屋子里。连队为了让大家增强体质,成立了健身小组。丁班长推荐新兵当组长,希望他在健身锻炼中与大家熟悉起来,真正融入连队大家庭。自那之后,新兵的话变多了,他带着战友一起跑步、练体能,和战友们分享经验。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战友提供帮助,新兵脸上渐渐多了笑容,营区里也多了一份暖意。
大山的冬天很长,有了身体和心灵的“供暖”,官兵不再觉得寒冷。连队的战士说,这座大山是“外冷内热”,只要走进营区,就能感受到连队的温暖、官兵的热情。
朝阳升起,我望着北方,似乎能看见祁连山脉向远处绵延,黄河从山前流过,老班长目送着运水上山的战友。营区里,炊事班正在忙碌地准备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训练场上,丁班长和战友挥洒汗水,奋力奔跑。